“高科技扶貧”,恆大幫扶畢節農業產業升級
36歲的陶發軍是恆大七村的搬遷貧困戶,幫扶前一家老小的生計全靠門前屋後的兩畝地,年收入不到1600元,生活貧困。2016年,陶發軍一家被納入恆大精準幫扶物件,進入了新村配套的食用菌基地務工,種植冬蓀。“冬蓀是我們當地的特產,但是我們沒有技術,沒有資金買種子,一直沒有種過。”陶發軍說,“現在我們在合作社裡承包了80㎡的冬蓀種植,有專業的公司指導生產和收購。在基地裡務工,不但能學技術,每天還有70元的工資!”對比起以前的生活,陶發軍感到無比幸福。
恆大打造科技夢工廠,扶持現代農業發展
據瞭解,恆大集團從2015年12月開始結對幫扶貴州畢節,三年來,恆大扶貧團隊注重引進世界現代農業的高新成果,運用世界頂尖農業科技,扶持培育現代農業基地,助力畢節脫貧攻堅。現代農業產業園由恆大集團無償投入5101.55萬元建設而成,因產業園應用推廣了無土栽培、以色列滴灌技術、農業物聯網系統等技術,被當地人稱為是畢節農業產業領域的“科技夢工廠”。
走進現代農業產業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號農業景觀展示廳,各種通過蔬菜農業景觀展示畢節文化的景點,讓人目不暇接。二號至五號的現代農業技術展示廳,主要展示的是國內外具有廣泛推廣價值及推廣潛力的實用化基質栽培模式,水培、氣霧栽培、魚菜共生等科技含量高、技術前沿的蔬菜模式。
引進科學栽培新方法,節水增產顯奇效
“無土栽培技術,是現代農業的核心栽培模式。”園內解說員蔡玉告訴記者,無土栽培模式包括管道栽培,牆體栽培,卡盆培,立柱栽培等多種形式,其中基質栽培,岩棉栽培,蔬菜樹栽培等複合式栽培模式,代表了當前國內外流行的垂直農業無土栽培最新形式,彰顯蔬菜高科技的神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前景。
“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地貌,讓降水量豐富的貴州畢節水資源卻十分匱乏,工程性缺水較為嚴重的問題,一直制約著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裡廣泛採用了恆大從以色列引進的世界先進節水灌溉方式——“滴灌”技術。滴灌技術利用塑料管道,將水通過直徑約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頭送到作物根部進行區域性灌溉。如此一來水利用率可達95%。
一單株西紅柿樹累計結果可達6000多斤、最長的蛇瓜能長到破世界記錄的3.2米、一個南瓜可以長到500斤、單株辣椒樹累計可結果200多斤……在現代農業產業園,滴灌技術、施肥以及科學栽培方法可實現節水增產效果。
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內還出現了高大上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可隨時保障實現展廳內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土溫、土溼度等想升就升,想降就降。恆大扶貧隊員告訴記者,恆大幫助畢節建設了6萬棟蔬菜大棚,40萬畝蔬菜瓜果大田基地,並配建了30萬平米蔬菜育苗中心,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內的無土栽培、滴灌、農業物聯網系統等已經應用在恆大產業扶貧中,助力畢節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真正實現提檔升級、提質增效。
推行實用技能培訓,恆大幫扶改變人生
三年奮戰,效果顯著,恆大的現代農業技術已經切實的影響了畢節的人民群眾。38歲的李玲,在恆大幫扶前,一家人只靠著兩畝地種苞谷維持生計。在恆大結對幫扶大方縣後,她通過恆大組織的農民實用技能培訓,順利進入到東關蔬菜育苗中心工作。經過刻苦學習後,李玲不僅可以熟練操作育苗中心的現代農業裝置,還由於業務技能過硬被推薦至龍頭企業總部進一步學習。如今她已被提拔為管理人員,每月工資4200元。
談到現在的工作時,李玲高興地合不攏嘴:“以前根本不敢想著自己能有一份工作,現在不僅學會了高科技的玩意,還負責育苗中心的人員分配、種植檢測等。”她表示如今的好日子離不開恆大的幫扶,這份感激她要永遠留在心裡,並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