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試水金融遭舉報 助貸模式待規範
[摘要] 在資訊領域,今日頭條並非沒有競爭對手。資料顯示,2018年6月,趣頭條單使用者每天使用時長超過55分鐘,確實已經對今日頭條產生較大沖擊。

時代週報記者 寧鵬 發自上海
2018年7月,今日頭條上線“放心借”。9月2日晚,該業務遭到一位自媒體人的實名舉報,該自媒體人質疑今日頭條沒有金融牌照卻上線金融業務,涉嫌虛假宣傳、侵犯通訊錄隱私等。
“放心借”業務是否違規還有待監管部門來判定,但該事件暴露了業界對於助貸業務的認知頗為模糊。
據天眼查資訊,放心藉由北京未來視界科技有限公司運營,該公司註冊於2018年5月2日,不過其註冊資訊中的官方網站目前無法開啟。綜合以上工商資訊可以發現,經過層層穿透,放心借的運營方實為今日頭條母公司位元組跳動有限公司。
試水放心借
7月初低調向小部分使用者開放的今日頭條平臺“放心借”業務,近日已經可以通過搶先申請獲得服務入口,每日名額上限2萬人。放心借為一款最高額度20萬,日利率0.03%起的現金貸產品。
據產品介紹,“放心借”是為個人消費借款提供的服務平臺,通過智慧演算法為使用者推薦“高額低息”的正規持牌金融機構,合作方為南京銀行、中銀消費金融以及新網銀行。
事實上,在國內體量較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中,今日頭條在金融業務中的佈局較晚。今日頭條運營以來,使用者數量的激增帶動了它的融資與估值。從2012年7月到2016年12月,今日頭條共進行4輪融資,A輪、B輪的融資金額僅為100萬和1000萬美元,而2016年12月的融資額已經達到了10億美元,估值超過100 億美元。有媒體稱,今日頭條在2018年8月啟動了新一輪融資,估值高達750億美元。
在上線“放心借”之前,今日頭條APP的商業模式可以直接概括為網際網路廣告,即通過出售廣告位來獲取收入,網際網路廣告、網路遊戲、內容付費和網路購物是流量變現的主要途徑。
據長江證券研報,預計今日頭條2018年國內整體收入達到450億元左右,抖音收入預計在200億元。
恆大研究院研究員沈明輝認為,今日頭條APP選擇網際網路廣告可能因為網際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大,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廣告規模達到了3884億元,遠高於網路遊戲和線上視訊使用者付費的市場規模。
不過,過度依賴廣告收入,可能會讓今日頭條陷入百度的困境。百度對於搜尋引擎廣告的過度依賴,使百度不遺餘力提升廣告單價,由此出現了大量虛假醫療廣告。此外,固守現有陣地和商業模式,最終會讓今日頭條為新的技術週期所淘汰。
在資訊領域,今日頭條並非沒有競爭對手。譬如,趣頭條已通過“網賺”和地推的方式獲取了超過1億的註冊使用者。資料顯示,2018年6月,趣頭條單使用者每天使用時長超過55分鐘,雖然使用者規模上和今日頭條還有較大距離,但所採取的“使用者下沉”方式,確實已經對今日頭條產生較大沖擊。
長江證券分析師王傲野指出,頭條系當前的商業模式主要以內容為入口,目前內容根基不穩,監管層對內容的監管力度加大,同時廣告收入在未來的2至3年可能會出現增長放緩,對比美團、小米,公司還需拓展多樣化營收,建立強大的生態壁壘,頭條目前收入結構仍不牢靠。
助貸“雙刃劍”
《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發展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除房貸外消費信貸市場規模達9.8萬億元。其中除房、車、卡外其他消費信貸規模約5.2萬億元,網際網路消費信貸預計達4.4萬億。
為金融業務導流,已經成為相關網際網路企業的變現利器。以小米為例,一季度廣告推廣為其帶來了18.74億元的收入,佔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的58%,甚至超過了2015年全年廣告收入的總和。
然而,小米推廣的相關P2P平臺曾出現大規模的“爆雷”,嚴重影響了其品牌形象。事實上,小米的招股書顯示,在理財產品代銷方面,公司通過應用程式推廣知名金融機構的優質理財產品,加強產品篩選程式,確保僅向消費者推廣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產品。
對擁有流量和場景的公司而言,助貸確實能夠帶來新的增長點。以上市公司航天資訊為例,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為稅控業務,但助貸業務已經成為了該公司重要的業務增長點。其子公司諾諾金服與浦發銀行推出“銀稅貸”,並與瀚華金控推出“金稅貸”。助貸業務從2015年的2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87億元。
事實上,助貸推動了銀行、特別是小銀行的零售轉型。光大證券分析師陳浩武認為,助貸得以快速發展,是由於同時滿足了銀行和助貸機構雙方的訴求。
對銀行而言,助貸有助於幫助其打破地域限制、擴大獲客群體,為資產尋找投向、實現盈利,同時培養網際網路環境下的經營能力等。對助貸機構而言,助貸有助於其獲得低息穩定的資金、借用銀行牌照和徵信渠道、培養獨立風控能力、掌握銀行+網際網路融合體系下制高點等。
線上的助貸業務肇始於銀行同P2P平臺的合作。2014 年後,隨著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先後設立金融服務公司,銀行同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合作成為助貸業務的主流。
聯訊證券分析師李奇霖認為,消費金融的崛起和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的上升是幾乎同時的,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雙規並行”利率機制和嚴監管環境下,金融機構出於風險、流動性和收益等綜合考慮後進行的選擇。
灰色地帶
陳浩武指出,助貸面臨的合規風險主要包括銀行向無牌機構提供資金、接受無擔保資質機構兜底增信、外包風控、發放現金貸、設立資金池、侵犯使用者隱私、違規收費和貸後催收等。
2017年年底,網貸整治辦141號文《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和57號文《關於做好 P2P 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驟然收緊監管要求。
受新規影響,助貸機構不得發放現金貸、校園貸、首付貸,且以信貸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融入的資金需與表內融資合併計算並達標地方監管部門設定的槓桿上限。
實際上,按照自身主要的資料生態和借貸的契合度分類,助貸機構中電商生態佔網際網路消費信貸交易規模的七成以上,典型的包括阿里、京東和小米等;除此以外,類似於鏈家、瓜子二手車等其他消費場景亦有較高契合度。
中泰證券分析師戴志峰指出,在大量 P2P平臺和小貸公司退出消費金融市場之後,行業集中度提升,惡性競爭減少,穩健經營的消費金融公司有望在長跑中勝出。無論是分期業務還是現金貸業務,從場景獲取客戶是消費金融的核心能力。
從場景的角度來看,今日頭條的資料生態與借貸的契合度並不高。陳浩武認為,理想狀態是銀行和助貸機構職責分明地進行合作。例如助貸機構只是引流客戶,銀行則沒有外包風控。但如果銀行在合作中實質性地將風險資料的分析外包給機構,鑑於實際風險承擔人和風險管理出現分離,則該模式可能面臨一定的合規風險。
在實踐中,由於我國銀行徵信系統資料的缺失,銀行普遍無法準確把握其通過助貸機構獲取的客戶的真實徵信和風險狀況,因此,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考慮,銀行通常會要求助貸機構承擔 。
此外,由於缺乏保護使用者隱私的統一的監管約束和懲戒機制,長期以來,我國個人消費貸款領域關鍵風控資料,多以非法採集或以侵犯個人隱私的方式獲得,以至於濫用公民私人資訊的行為已成為國內一大灰色產業。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科學資料管理辦法》, 明確對涉及國家祕密、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商業祕密和個人隱私的科學資料,不得對外開放共享;確需對外開放的,要對利用目的、使用者資質、保密條件等進行審查,並嚴格控制知悉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