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者一號,你還記得大明湖,哦,不,西子湖畔的公交車嗎?
一年一度,每年的12月份,中國移動都會在羊城召開合作伙伴大會,有多少人還記得,這個會最初的名字叫做中國移動開發者大會,足以體現當年多有超前意識。今年,我抱著學習的態度,跑過來刷臉參會。
今年中國移動合作伙伴大會的主題是5G連線新時代,但說老實話,通訊網路、5G的各種應用場景等並不能引起我的興趣。我最希望瞭解的是中國移動在5G終端方面的動作,以及物聯網公司在領域裡的最新進展,因為這是運營商對於產業最能產生貢獻的環節。
因為感觸比較多,所以分兩次談我的一些理解和體會,今天先說中國移動終端公司正式釋出的5G試驗終端——5G smart hub"先行者一號"。
【"先行者一號"是5G的探路者】
從取名就可以看出,中國移動終端公司希望這款產品成為5G時代的先行者。這款終端支援多個5G頻段,從技術引數介紹來看,可以實現峰值速率下行2Gbps和上行1Gbps的通訊能力,時延不超過20ms,是名符其實的5G終端。另一方面,這款終端提供了包括千兆網口、USB Type-C、WiFi、藍芽以及WiGig等,可供20個裝置同時無線接入。
看了這些介紹,我一下子回想起當年杭州的4G公交車。
2012年初,中國移動在杭州推出了4G業務的試點網路,雖然網路通訊能力有了,但終端問題怎麼解決,如何讓客戶低門檻地體驗新一代無線網路呢?當時市面上4G手機種類少、價格昂貴,不能逼著使用者為了體驗換手機啊!
中國移動創造性地提出了4G公交車的設想,通過與當地政府協商,把4G通訊模組裝在了快速公交車上,將4G訊號轉為大部分手機都能支援的WiFi。這樣市民乘坐公交車時,可以用手機、筆記本、Pad等通過WiFi方式接入4G網路,免費體驗,移動4G一下子火了起來。
在業務的實際使用中,4G的技術逐漸完善穩定,杭州的快速公交車成為體驗移動4G的最佳場所,一時間不少領導和專業人士都專程去感受,最終堅定了行業對4G技術成熟度的信心,促成了4G牌照的發放。
如今5G來了,又面臨類似的終端問題。
5G在設計時將高頻寬、低時延、大容量作為重點應用場景,這些並不是傳統"人聯網"所需要的,所以5G終端到底長什麼樣子,還是不是現在的手機,對這個問題產業並沒有形成共識。有很多企業認為5G終端應該和行業應用結合更緊密,也許會是新的形態,因此不敢大規模投入製造生產;如果終端產業長時間觀望等待,勢必影響5G的程序。
所以在目前階段,發展能將無線轉換為現有裝置支援介面的CPE,是比較穩妥的方式。此前華為推出的5G家庭路由器也採取了類似的策略:家庭路由器接收5G訊號,然後轉換為WiFi,讓其他終端聯網使用;而其應用場景就是用無線取代家庭寬頻,用5G+家庭路由器來搞定最後一公里的接入難題。
如果把中國移動的先行者一號和華為的家庭路由器放在一起做對比,就會發現先行者一號多了好多東西,這樣做會加大一些成本,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先行者一號是一款"試驗終端",我特地確認了一下,這是用於做測試和試驗的終端。
所以,他需要支援很多介面,因為不知道未來與其配對的終端是什麼樣子,有哪些介面;
所以,他有視覺化顯示,還配一個"5G網路助手"的應用,幫助專業人員對網路裝置進行測試、優化等操作;
所以,他還要注重外形設計、小巧便攜,希望能對行業客戶的5G終端設計帶來啟發。
華為的家庭路由器,是要量產的家庭客戶產品,所以更關注實用性和經濟性。而中國移動的先行者一號是要拉動5G的發展,堅定產業對5G的信心。二者目的不同,產品特性自然不一樣。
【終端公司是新網路的先行者】
翻看中國移動終端公司的成長史,就會明白,這回並不是他第一次嘗試拉動產業鏈。
中國移動終端公司是2011年成立的,那時候還是3G時代。WCDMA制式的成熟不僅體現在通訊網路領域,終端的匱乏才是TDS-CDMA最薄弱的環節。由於不看好TDS-CDMA的發展,眾多終端領域的大佬寧願得罪這家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也不願意在這一領域進行投入。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移動終端公司先是與國內終端企業聯合推定製機,後來又嘗試做自主終端,希望藉助自己的力量和成果讓產業鏈看到發展空間。本來可以躺著掙渠道代理佣金,卻非要從零開始做手機,對此當時很多人不看好,但最終中國移動自主品牌的終端還是起步了。
到了2013年,中國移動已經在全國範圍大規模建設4G網路,而終端仍是短板,尤其是5頻手機價位偏高的問題。當時中國移動的判斷是:千元機是眾多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必須要將5頻手機降到這個價位,才會驅動市場從量變到質變。面對眾多廠商的曖昧態度,中國移動終端公司直接推出了自己的千元機M811,錨釘了4G終端的價位,自此之後,各大廠商紛紛將千元機作為營銷重點,有力支撐了4G時代中國資訊服務產業的整體崛起。
(M811)
這兩段歷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遺憾的是:對於終端公司在產業生態中發揮的價值,連中國移動內部都不一定理解和認同,中短期的經濟效益與中長期的發展戰略的平衡問題,往往是集團總部才關注的,不知情的受益者未必感恩挖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