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創,揚大教授為藍藻“節育”,破解藍藻治理難題
藍藻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繼2008年太湖藍藻爆發,藍藻防治問題就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近日,由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叢海兵教授研發的藍藻加壓沉澱分離及生長控制技術,經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的成果鑑定會鑑定為原創技術,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藍藻爆發時,湖泊等水體中的氧氣會被其大量消耗,魚蝦等水生生物則會因缺氧死亡,而且藍藻腐爛後產生的藍藻毒素還會嚴重汙染水質,危害水體安全。對生物和水環境領域都有研究的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叢海兵從藍藻本身著手研究,他發現其細胞記憶體在大量“氣囊”,並由此聯想到了魚體內的魚鰾。
叢教授介紹,魚鰾被破壞以後,魚就無法浮在水中,受此啟發,現在通過加壓的方法消除藍藻細胞內的氣囊,使得藍藻不能再懸浮,而是快速地沉澱,相當於給藍藻“計劃生育”了。
根據這一原理,叢海兵團隊研發了兩種加壓裝置——雙罐並聯加壓裝置和雙通道深井加壓裝置。經過加壓、沉澱、分離等工序,藻類去除率從80%提高到90%以上,藻類濃度和藻毒素含量均大幅下降。相比於過去的化學試劑除藻,成本也大大降低,更避免了殺藻劑滅藻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叢教授介紹,1000立方米的水加壓只要5度電,也就是說每立方米的水處理費用連一分錢都不到,既節省了能耗,又不會產生二次汙染。
此外,圍繞這項關鍵技術叢海兵團隊還研發了“壓力混凝沉澱藍藻水處理技術”等3項新處理工藝,這些技術都屬於國際首創,目前,該技術已經在太湖藍藻治理、山東高密自來水處理、高郵羅氏沼蝦養殖等方面成功投入應用,形成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叢教授說,明年將在太湖進行進一步地深井建設,包括巢湖、滇池等在內的湖泊治理專案目前也在洽談中。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