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未塌,利益尚存的比特幣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幣圈的諸事無常在從業心中不是滋味。回憶過往,比特幣曾被各界“宣佈死亡”數百次,然而它依然活在數字貨幣的世界中,但這次跌破礦工關機價,企業裁員無數,輿論紛紛口誅筆伐,難道幣圈末日降臨?
混亂之下的市場,更是倒出幣圈的眾生相:
有的認為慶幸自己能夠已經拋售全身而退,自己可能在高位出售了,可能是賺錢了,也可能是止損離場了,然後看見還在深淵的幣民,一種內心的竊喜;
有的還比特幣還堅持著信仰,只是套住了,希望能夠早日解套;
而有的認為這是騙局,覺得自己沒有進場是一種高明。
不論何種心態,以“利”貫穿三者,參不參與過數字貨幣的投資與否,更關注的都是“賺錢”二字,對於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根本就是充耳不聞。所以說,把幣圈看成是個利益染坊毫不為過,因為是在圈內弄潮,還是在圈外遠觀,都能被薰得一身銅臭,令人浮躁。
也正是因為“利”,幣圈才能有市場空間,否則,它也無法存活十年之久。
本質上說,比特幣,乃至整個大盤的數字貨幣都是一串程式碼。在2008年經融危機,是橫空出世的通膨,無外界影響的電子貨幣,目標是做成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併成為全球通用的貨幣。為什麼它還不能成為被廣泛認可的“世界貨幣”,主要是因為其幣價不穩定、處理交易能力有限、各國政策的打壓,讓比特幣成為全球通用貨幣的道路還非常的遙遠。
因此也有很多人為,比特幣不能作為直接的交易憑證,對於長遠價值,其實制約於自己的經濟學知識缺乏,更看不了更多的問題。也剛剛提及到“利”,有利,才會有價值空間,正是因為有利,就會有人蔘與,有參與就有需求,有需求就必須要有對應的供應。最簡單的經濟學道理,當供給大於需求,價格下跌,當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就會上漲。
近期的價格暴跌,鬱金香泡沫、龐氏騙局、網際網路泡沫等關聯詞彙又搭上了區塊鏈,其核心是“少數人做局,因羊群效應而大部分人湧進,加之對財富的追求超出了理性”。比特幣經過十年的發展,從澳本聰和吳忌寒撕逼可以看出,要想實現少數人做局,概率已經比較低,更多的是交由市場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