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設障不如積極應對
近日,根據工業和資訊化部對號碼攜帶工作的整體部署,天津、海南、江西、湖北、雲南五省(市)各運營企業推出新業務受理流程。據報道,相比老流程,新流程將會顯著提高使用者對於攜號轉網的感知度和攜號轉網的便捷性。
公眾對攜號轉網充滿期待。自主選擇運營商,意味著不用擔心換號導致聯絡人丟失以及銀行卡、會員卡、微信、支付寶等賬號的繫結問題。攜號轉網,既可以降低使用者的轉網成本,也能節約社會資源,還有利於優化市場結構,促進有效競爭。
早在2006年,原資訊產業部就明確了使用者擁有自主選擇同一移動號碼歸屬地內所有資費方案的選擇權。2010年第一批試點在天津和海南啟動,2014年江西、湖北、雲南第二批試點。此次在五省市進行新一輪試點工作,進一步簡化了流程,以往使用者需撥打電話或去營業廳查詢是否符合轉網條件,新流程上線後,使用者可以通過傳送簡訊、登入App等方式進行資格查詢;進一步縮短了時間,以往使用者需等到當天晚上10點後才能正式轉網,有時等待時間甚至長達幾個月,新流程啟用後,1個小時內即可轉網。
新政雖好,關鍵要落實。從之前的經驗看,恐怕很少有運營商願意主動“割肉”。試點8年,技術方面已不存在多大障礙,可使用者普遍反映轉網成功率低、獲得感不強:合約捆綁“不能轉”、縮減營業廳“難以轉”、風險太大“不敢轉”、等待太久“放棄轉”……原因也不難理解,三大運營商享受著相對壟斷的待遇,在消費者面前表現強勢,一旦開放攜號轉網,使用者來去自由,資費收入會出現波動,為防止使用者流失、維持既得利益,一些運營商採取各種方法變相設定障礙,讓“利好”變成了“麻煩”。
然而,人為設障、延緩流程並不是明智之舉。工信部明確三大運營商必須在2020年之前在全國落實攜號轉網業務,表明國家推進政策的決心很大,攜號轉網不可阻擋。而且從時間表看,留給運營商調整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還想繼續設障礙、玩套路,勢必要栽跟頭,此其一。其二,雖然放開市場會打通使用者的消費平臺,短時間內導致有的運營商利潤減少,但也要看到,充分的市場競爭更有利於市場的發展,攜號轉網為運營商提升品牌、擴大市場帶來新的機遇,通過優化套餐、細分市場、壓縮成本、改善服務,反而會幫助運營商鞏固存量市場,贏得新的使用者,帶來利潤增長。
有壓力才有動力,有挑戰才有機遇。與其等待觀望、設定壁壘,不如主動出擊、積極應對。其實,不僅是攜號轉網,在提速降費等各個方面,運營商都應先人一步、勇敢走出“舒適區”。隨著攜號轉網的普及,運營商之間的“價格戰”和“服務戰”將日益激烈,誰走在前面、走得更快,誰就能贏得商機。使用者的信任源於企業的誠信,想留住使用者只有一條路,就是充分尊重使用者自主選擇權,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繼續加大提速降費的力度,讓使用者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