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醉心於網際網路成就,數字印度卻正在暗渡陳倉
文|文舒,央行觀察特約作者
提到印度,中國人往往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聯想到印度落後的基礎設施、混亂的宗教信仰以及滑稽的閱兵儀式。然而近些年,印度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一些老眼光已經不合時宜。相對於以製造業出口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中國經濟,印度擅長的是外包服務、資訊科技(IT)和軟體開發,2014年莫迪政府上臺後,更是喊出了“數字印度”口號,在國家治理和經濟建設上另闢蹊徑,許多經驗值得中國學習。
一、中印經濟數字對比印度有13億人口,其中15歲以上的9億多,平均年齡27歲,人口紅利潛力巨大。2017年印度名義GDP增速7.2%,高於中國的6.9%,GDP總量2.54萬億美元,約為中國的五分之一;人均GDP1931美元,低於中國的8836美元。雖然城市化程序較慢,但印度網際網路人口增長飛快。到2017年6月,印度持有手機的人數超過了10億,網際網路使用者約4.62億,數量排名世界第二,而且網際網路滲透率僅為32.35%,低於中國的55.8%,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圖1:中印網際網路人口比較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在金融 ofollow,noindex">和信貸領域,印度傳統銀行業落後中國近10年,活躍的信貸交易人數2.6億人,仍有19%的人口(2.56億)無法享受到銀行金融服務。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17年底印度的信貸規模佔GDP比率為55.7%,而中國為208.7%,英美兩國分別為170%和152%,可見印度的金融供給是不足的。
圖2:中印信貸規模佔GDP比例(2017年4季度)
不僅規模不足,印度的信貸結構也與中國有很大差異。在新申請的個人信貸業務中,黃金質押貸款比例最高,佔45%;緊隨其後的是消費貸、信用卡和“兩輪車(摩托車、電動車)”分期貸款(two-wheelerloan)。
圖3:印度消費信貸結構2006-2017年
資料來源:TransUnionCIBILConsumerCreditDatabase
在支付領域,印度國民高度依賴現金,國內90%以上的交易行為是通過現金完成。據印度儲備銀行(RBI)統計,截至2017年9月,印度全國人均持有借記卡數量0.61張,人均持有信用卡0.02張,約為中國2004-2005年的水平。
圖4:2017年中印人均銀行卡持有量對比
不過,印度似乎決定繞過“銀行卡”,直接進入“移動支付”階段。印度國家支付公司(NPCI)開發的“統一支付平臺UPI(2.0版)”提供全年全天候(365x24x7)支付清算服務,小企業和個人可在統一的應用程式上實現跨行資金即時轉賬和便捷支付,如商家付款、公共事業繳費、個人點對點支付、掃碼支付等,而無需提供對方銀行的任何詳細資訊。與微信、支付寶不同的是,這個應用是印度政府支援建設的“國民APP”,使用者還無需在電子錢包中存錢,交易直接從銀行賬戶到銀行賬戶,這一點似乎比中國還要超前。
在網際網路金融方面,印度明顯落後於中國。根據Statista統計,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總交易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第三方支付規模約7800億美元,佔比72%;相同口徑下,印度網際網路金融交易規模僅440億美元,其中第三方支付438億美元,佔比99%,P2P、網際網路保險等業務幾乎為零,網際網路金融整體規模不足中國的5%。竺帆研究院(Draphant)認為,印度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水平相當於中國2010-2011年階段。
在徵信業發展上,中印兩國在發展模式上存在許多差異。曾經壟斷銀行信貸資訊的“印度信用資訊局有限公司(CIBIL)”於2017年被美國環聯公司收購,而印度《信用資訊公司管理條例》等法規規定,所有銀行信貸機構必須向所有徵信機構報送資料,包括2009年之後進入印度的Equifax、Experian和Highmark三家。印度中央銀行正在著手打造“一個公共信貸登記機構PCR+四家個人徵信公司”的發展模式,中央銀行旗下的PCR專門負責資訊歸集,而徵信公司專注資訊加工處理和應用。目前,印度CIBIL資料庫最為龐大,收錄了6億自然人和3200萬企業,其中有信貸記錄的人數從2007年的6000萬增至2017年的3.1億人。而同時期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收納的自然人從6億人增至9.5億人,其中有信貸記錄的人數從1.3億人增至4.8億人。
圖5:印度徵信資料庫收錄人數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TransUnionCIBILConsumerCreditDatabase
二、“數字印度”計劃2015年7月,莫迪總理提出“數字印度”計劃(DigitalIndia),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寬頻上網、建設資料中心和促進電子政務三個方面。具體措施有:一是建設寬頻網路。政府投資180億美元,帶動產業界投資700億美元,目標是實現全印度62.5萬村莊通網路,在21個邦打造100多個智慧城市和30-40個智慧城市節點。
二是建立全國資料中心。在新德里、布巴內斯瓦爾、海德巴拉德和普恩4個城市,依託居民身份證(Aadhaar卡)建設生物資訊資料庫和資料中心。三是實施國家電子政務計劃。如建設MYGov.in網站,為公民參與政府公共政策討論提供渠道;開發UMANG政府官方手機應用,將稅費支付、教育、求職、商業、健康、農業、旅遊、火車票預訂、出生證明、電子護照等公共服務彙集一身。四是為公民提供數字授權措施。包括數字儲物櫃(DigitalLocker)、本土語言的電子郵箱(e-Sampark),並允許使用電子簽名線上驗證身份等。
2010年出臺的《AadhaarAct》結束了印度沒有統一居民身份證的歷史,有力提升了印度政府治理和普惠金融水平。“Aadhaar”為“基礎、基石”的意思,是一個12位數的身份號碼。截至2017年底,已有11.1億印度取得了Aadhaar卡。基於Aadhaar卡建設的生物資訊資料庫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識別ID系統,不僅收錄姓名、地址、出生日期、性別、手機號/電子郵箱,還包括十指指紋、虹膜掃描資訊、照片影象等,能夠輔助政府、企業等機構開展客戶身份識別。Aadhaar不僅是一個身份證號,還與個人的手機SIM卡、銀行賬戶繫結,政府依據關聯賬戶向公民進行養老金、補貼等直接福利轉移,個人通過Aadhaar賬戶登入“統一支付平臺UPI”實現快捷支付等。此外,印度政府還採用了Aadhaar建立生物識別考勤系統,檢查政府僱員的遲到和缺勤情況。
印政府自2015年1月起為民眾提供專門的個人安全電子空間(電子儲物箱),用於存放各項私人檔案,如永久性銀行賬戶(Jandhan)、護照、成績單和學位證書等,最大容量為1G,與個人身份識別卡Aadhaar相關聯。有了這種數字化、安全的ID驗證工具,印度在政府、金融、電信、醫院等服務中實現了“四化”,即非現場化Presenceless、無紙化Paperless、無現金化Cashless和個人授權Consent,辦理效率大大提高。到2017年,生物識別資料庫已經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服務,每個月向生物資訊資料庫申請身份認證的數量超過50萬筆。
圖6:2016-2017年線上身份驗證申請數量
資料來源:Source:IDinsightStateofAadhaarReport2016-2017;May2017
一直以來,印度有大量民眾既沒有存款,也無法向正規金融機構借貸。2014年8月,印度政府啟動了“大眾金融”計劃,一年內為1.93億民眾開通了銀行專有賬戶(Jandhan),還創造了一項吉尼斯紀錄——一週內銀行開戶18096130個。該賬戶具有8個特點:無最少餘額限制、有存款利息、提供價值10萬盧比的意外保險和3萬盧比的人身保險、全國範圍內輕鬆轉賬、政府計劃的受益人直接獲取轉移支付、開通使用6個月後獲得5000盧比透支額度(1個家庭1個,女士優先)、提供RuPay借記卡、(45天內至少使用1次)、獲得養老金。這是印度版本的普惠金融,而且受益人群相當廣泛。
以上這些舉措為印度提供了強有力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營造了平等、低成本的創新環境,讓幾乎每個印度公民都參與到正規經濟中,並幫助政府和私營部門快速、準確地決策。其結果是,信貸機構人工複核成本平均下降了30%、省去開戶環節為銀行減少了80%的交易時間(以往開設銀行賬戶需要2天以上)、信貸決策時間縮減至15分鐘以內。蘋果、微軟、西門子等公司紛紛表示將幫助印度推進“數字印度”計劃,華為、中興、小米、螞蟻金服等中國企業也參與其中。
2017年9月,摩根士丹利釋出了報告《印度的數字飛躍——萬億美元的機遇》,稱印度的數字化程序提高了他們對印度長期增長估值的信心,並預測印度在10年內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可以說,在大資料時代,印度正在數字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三、對我國的啟示(一)加快電子政務發展速度。雖然印度的城市化率、民眾受教育程度和金融服務普及程度與中國仍存在較大差距,但追趕的速度非常快,能夠連續多年實現GDP高速增長,不乏“數字印度”及其衍生計劃的功勞。歷史學家黃仁宇曾建議國人強化“數目字管理”,從實踐中看,印度政府似乎強調得更到位。今日中國,個人去政府辦事仍然要填許多表格、就醫仍然要排隊叫號、求職仍然要一遍一遍地填寫簡歷,這些老百姓的“痛點”呼喚政府的底層創新,為商業創新提供基礎。對於公共部門服務而言,無紙化、非現場化、無現金化並且保障個人合法權益,是電子政務發展的共同方向。此外,為了提升行政效率和深層次反腐,印度政府不惜“廢鈔”、“稅改”,其勇氣和魄力值得讚歎。
(二)打通資料,創造價值。有句諺語叫做“彼之敝草,我之珍寶”,同一種資源在不同人手中能發揮出不同的價值。例如,身份證資訊、電信資訊、銀行賬戶資訊分別歸公安部門、電信運營商和金融部門控制,捂在手中實在沒什麼用,打通之後便會產生便捷開戶、開卡,反洗錢、大資料徵信等多種應用。印度利用手機這個切入點,將3億個銀行專門賬戶(Jandhanbanka/c)、11億身份證件(AadhaarCard)和10億手機賬戶(Mobile)繫結,形成JAM(Jandhan-Aadhaar-Mobile)聯動發展模式,切實讓銀行服務“下沉”,讓每一個公民被正規金融識別和記錄,為印度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印度的徵信業發展模式也值得中國借鑑,伴隨著印度“商品與服務稅收網路GSTN”的建設,稅收資訊與徵信資訊深度整合、互相促進。網際網路時代的競爭者需要具備連線思維、共享思維,加快政府公共資訊和原始資料開放,打破“資訊孤島”,是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選擇。
(三)“引資”更要“引智”。資料是21世紀的石油,演算法和資料探勘技術則相當於煉油和加工,而這需要大量的人才資本。印度政府同美國矽谷的技術精英、商界的頂級印裔CEO建立了緊密聯絡,在科學研究、精英教育、生物醫療等方面的投入和產出更是不遜於中國,這些都值得中國學習。當國人為房價高企、產能過剩而擔憂時,也許加大對“數字科技”應用的投入、提升提升“軟實力”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