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硒生物——植物硒產品必須飯後服用的科學依據
硒主要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摻入形成蛋白質。其中硒代半胱氨酸是鑑定出的第21個氨基酸,並在核糖體蛋白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植物在硒的生態鏈中可以更有效地將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植物硒的生物效價相對於動物硒更高。
植物硒的最佳服用時間
三餐半小時後是服用植物硒的最佳時機。此時胃酸濃度最低,植物硒的蛋白與活性成分受到胃酸破壞的程度能夠降到最低,植物硒能夠較為完整的轉運到小腸被吸收,從而達到對硒的最高吸收利用率。
經過實驗比較,空腹服用植物硒,植物硒將會被濃度較高的胃酸大量破壞形態和有效成分,人體對植物硒的吸收利用率會因此下降30%左右。
由於硒是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 所以要確保每天攝入適量的硒。
事實上, 根據WHO所做的統計, 動物能吸收使用植物中85% 一100% 的硒, 而肉和魚中僅有20%-50 % 的硒可以被哺乳動物所吸收, 故我們可以知道植物中的硒比動物中的硒更容易被生物利用。
在人們日常的膳食中,硒主要是以硒蛋氨酸和硒半朧氨酸形式被人們所吸收; 當然也直接有以口服硒酸鹽和亞硒酸的方式進行補硒。
根據Levadner 對大鼠的吸收實驗表明,,92%的亞硒酸鹽、91% 的硒蛋氨酸和81% 的硒半胱氨酸主要在小腸中吸收, 在胃中不被吸收。
同時無論大鼠實驗中攝入的是低硒食物還是高硒食物, 都有近95%的攝入硒被吸收,這說明大鼠並沒有一種自我調節的平衡機制控制對硒的攝入; 一般來說,人和動物對硒的攝入也是如此。
另外根據Jalghorbali等對大鼠的代謝實驗表明,在大鼠體內有兩個硒代謝庫, 庫1只含有硒蛋氨酸, 庫2含有除硒蛋氨酸以外的幾乎所有硒化物, 主要有Se 一C yS、硒蛋白一P、GxP及代謝產物; 其庫2的硒不能進入庫1或合成硒蛋氨酸, 而庫1中的硒可以進入前者, 並且它只能以SeMet的形式補入;雖然在大鼠體記憶體在硒庫, 但是實驗表明大鼠並沒有自我調節平衡的機制, 這可能與之體內的兩個硒庫並不是相互協調的有關; 同樣這對於研究人體關於硒的攝入代謝問題具有指導意義。
二、人體血液中的含硒組分
在夏弈明對低膳食硒地區農村的健康男性受試者的實驗表明, 對人體攝入硒蛋氨酸和亞硒酸鹽, 均能有效提高低硒人體的GxP 活力, 而在GxP 的活力達到某一閩值後, 硒蛋氨酸補充的“ 富裕” 的硒進入了紅細胞的血紅蛋白( H b ) 和血漿的白蛋白中, 而補亞硒酸鹽後並未見“ 富裕” 的硒,而且牟維鵬的研究表明存在於血紅蛋白( H b ) 和白蛋白中的硒主要以硒蛋氨酸的形式存在;另外一些研究表明, 對人類來說,口服的硒蛋氨酸比亞硒酸更容易在體記憶體留,更緩慢的釋放。
也有證據表明動物和人體中有硒的代謝庫, 這些庫的代謝機制可能是通過生物化
學鰲合作用將硒蛋氨酸或硒氨基酸合進蛋白質結構中, 然後再蛋白質代謝轉變過程中釋放出來。
三、人體中可能存在的硒庫
Janghor bian 等曾報告和歸納了硒代謝庫模式, 同時根據夏弈明等的實驗研究結果, 可以推測人體中可能存在的硒庫如圖3 所示。
現在看來可能的代謝機制是, 當各種形式的硒進入缺硒人體後, 會經過各種代謝途徑轉化優先保證GxP 的活力, 以確保人體正常的運轉; 當達到GxP的活力閩值後, 這時候以硒蛋氨酸的形式存在的硒會進入庫I 並且儲存起來, 而以其餘形式存在的硒會進入庫2, 很顯然, 庫2中的各種形式的硒都不能在人體中長期存在。
當人體不再攝入硒的時候, 首先庫2 中的硒會減少, 直至庫I 中的硒會補充進入庫2中, 以滿足人體的機能需要,當庫1中的硒不足以滿足庫fl 的需求時,人體就會表現出硒缺乏, 這時候就應該補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