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嫦娥四號五大不同之處
12月8日凌晨,嫦娥四號在西昌奔向月球。一個細節引人關注,此次發射的嫦娥四號原本是嫦娥三號的備份。在嫦娥三號圓滿完成任務後,嫦娥四號被賦予了新的擔當——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科研人員通過精心設計與研製,使嫦娥四號“脫胎換骨”,成為與嫦娥三號不同的全新航天器。備份變首飛,嫦娥四號與嫦娥三號相比共有五大不同之處。
——科學目標不同。
嫦娥三號任務的科學目標是“測月、巡天、觀地”,即開展月球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開展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進行月球內部的結構研究和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與月基天文觀測。
而嫦娥四號任務的科學目標都是在月球背面完成的,包括實現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月球背面巡視區淺層結構探測等。“因為沒有別的探測器到過月球背面,所以不論是探地形還是探月壤成分,應該都是人類第一次獲得的一手資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專案執行總監張熇說。
——工程目標不同。
實施重大航天實踐推動工程的進步,是中國航天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和經驗,月球探測工程更是如此。嫦娥三號任務的工程目標有三個:突破月面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研製月面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探測器,建立地面深空站;建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基本體系,形成重大專案實施的科學有效的工程方法。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類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重新整理了中國高度。
站在這樣的起點上,嫦娥四號向著更高峰邁進,將任務的工程目標鎖定在兩個“首次”: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地月L2點中繼星對地對月的測控、資料傳輸中繼。
——有效載荷不同。
嫦娥四號與嫦娥三號的身形和“骨架”相同,攜帶的裝備卻大為不同。
嫦娥三號攜帶的有效載荷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用來觀察月球的,主要裝置包括全景相機、地形地貌相機、測月雷達等;第二類是用來觀測宇宙的,主要由月基光學望遠鏡承擔;第三類是用來觀察地球周圍的等離子層的,各有各的用處,相互配合。
“嫦娥四號即將降落的月球背面,對於不少科學研究來說具有天然的優勢。月背非常‘乾淨’,可遮蔽地球無線電干擾。”張熇說,根據著陸區域和科學目標的變化,科研人員對嫦娥四號攜帶的科學載荷做了很大的調整,把8臺有效載荷帶往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
——著陸環境不同。
嫦娥三號著陸區是月球正面的虹灣。那裡佈滿了月海玄武岩,地勢較為開闊、平坦,位於大型撞擊坑、月海、高地(山脈)交匯地區,有利於科學勘察目標的選擇,當然也有利於與地球的通訊聯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師吳學英介紹,嫦娥四號的主著陸區為月球背面靠近南極一個叫馮·卡門撞擊坑的地方,這裡著陸區面積比虹灣地區小了許多,因為月球背面山峰林立,大坑套小坑,很難找出再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供嫦娥四號安身。嫦娥四號著陸器在凸凹不平的地方軟著陸,需要具有比嫦娥三號更準確地著陸精度。
——通訊方式不同。
不論人類的探測器飛到多遠,都需要深空測控通訊系統作為聯絡的“紐帶”。由於深空任務週期長、通訊時延大、訊號微弱等原因,使深空測控通訊實現起來更為困難,無論對星上裝置還是對地面裝置等都帶來了新挑戰。對於落在月球背面、沒有任何通訊訊號的嫦娥四號來說,通訊顯得難上加難。它無法向嫦娥三號那樣直接和地球上的“親人們”取得聯絡,“飛鴿傳書”的任務就落到“鵲橋”中繼衛星的肩上。通過早先發射併成功架設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中繼衛星,實施與地面的通訊訊號“接力”,嫦娥四號才得以與地球保持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