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擬向機場擴張 實驗性質大於營收效益
12月11日訊息,就在國內無人便利店行業風口止歇,已然“萬馬齊喑”的環境下,國外首倡“無人結賬”的Amazon Go依舊在緩慢地向商用方向探索道路。在不久的將來,機場有望成為這家無人商店大規模落地的新場景。
據外媒近日報道,亞馬遜有意將旗下的的無人零售店 Amazon Go 擴張到美國的多個機場,以吸引那些趕時間、但又有些飢餓的旅客。公開資料顯示,就Amazon Go進駐機場的可能性,此前亞馬遜已接觸了美國多家機場運營商,並於今年 6 月與舊金山機場以及聖何塞機場就開店進行過洽談。
報道援引分析人士指出,亞馬遜試圖通過Amazon Go擴張向線下實體零售拓展業務,以謀求在零售市場贏得更多份額。
亞馬遜對線下零售市場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據彭博社今年9月援引知情人士的訊息,亞馬遜打算在 2021 年前在美國開設 3000 家 Amazon Go。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這項計劃的推進堪稱“龜速”。自2016年12月,這家標榜“亞馬遜首家革命性線下實體店”的首店落地後,就一直處於內部測試狀態,直到2018年1月才正式對公眾開放。此後,Amazon Go門店陸續開張,並於9月及10月進入芝加哥及舊金山,邁出向全美擴張的第一步。
分析認為,高成本、重資產嚴重阻礙了Amazon Go的規模化擴張,讓其短時間內難以獲得廣泛市場。相比之下,國內無人便利店的擴張則堪稱“急行軍”,以“繽果盒子”為例,自2016年8月首個網點落地,截至2018年5月,其已在全國多個一線城市落地400家無人便利店,這個數字還遠達不到其創始人陳子林原本“一年內要完成5000個網點鋪設”的預期。擴張緩慢,原因就在於Amazon Go技術門檻相對較高,前期諸多“硬傷”未能解決,例如無法在20人以上同時進入時保持正常工作,無法識別出商品被放到錯誤的位置。
儘管如此,進軍機場對Amazon Go 而言,並非一筆折本的買賣。自Amazon Go落地以來,技術門檻始終是Amazon Go擴張的最大障礙。將下一步的擴張目標定在機場這樣的固定場景,有利於對現有演算法模型進行打磨和優化,進而為進軍更多場景奠定基礎。
其次,今年10月有外媒報道稱,Amazon Go已在英國獲取大量“零售”選址,可見向全球市場擴張將是Amazon Go未來的長期目標,進入機場有助於擴大其認知度及影響力。總而言之,可以說此舉的實驗性質要大於營收效益,儘管短期內對營收的拉動較為有限,但有助於Amazon Go繼續完善其購物體驗。
事實上,與國內無人便利店企業依託“小而美”的體量,實現規模化、商業化擴張的打法明顯不同,在“無人”的噱頭背後,藏著亞馬遜變革線下購物模式的野心。據《華爾街日報》12月2日報道,亞馬遜已經開始在西雅圖一家類似大商店形式的更大空間進行無人結賬系統測試,或許與阿里寄託於“淘咖啡”的定位相似,Amazon Go對亞馬遜而言,或許是對線下商店進行無人化零售升級的解決方案的試驗田。
不過,要向外擴張,尤其是機場這類特殊的場景進發,亞馬遜不得不應對一些不可控因素,高昂的租金、安檢對運維的影響、資訊披露等都將成為不可輕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