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普惠金融已吹響號角 打造銀行資訊化鐵軍
網際網路金融日新月異,農村金融發展卻舉步維艱。從理論上講,成本問題(包括運營成本和風險成本),始終是困擾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首要障礙,如何通過創新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也是普惠金融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近年來,資訊科技飛速發展以及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完善,為降低普惠金融服務的成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在金融科技助推農村普惠金融實踐方面,很多地區已經開始試水農村金融。主要方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金融基礎設施先行。通過相關場景搭建,進行獲客、資訊挖掘與收集、提供諮詢和金融教育,逐步完善信用資訊體系等金融基礎設施;二是以數字普惠為發展核心,積極探索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打造數字金融平臺;三是構建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合作做、普惠共贏”的機制初具雛形。
農村金融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金融基礎設施先行
要實現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必不可少。通過以政府和機構間合作,通過對農民的個人資訊、生產方式以及農村產業經濟的資訊挖掘和運用,將相關金融科技應用到場景之中,提供普惠金融的解決方案。
首先,通過搭建金融服務場景進行獲客、收集資訊。通過設立金融服務中心以協調有直接業務合作的金融機構,如各大銀行、保險機構以及相關評估認證機構等等,主導普惠金融資訊的釋出、收集和任務的落實、推動等;通過普惠金融服務、服務保障、便民服務補充政務資訊,推送金融資料,在勞動保障的情況下,完善社保、就業狀況等資訊。在完善信用資訊體系建設的同時,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及螞蟻金服為代表金融科技企業的對接,進一步形成了普惠授信體系,確保農戶的普惠金融需求。
二、以數字普惠為核心
大力發展基於金融科技的數字普惠,積極打造數字金融平臺,努力拓展與各類金融機構的合作,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通過金融產品和平臺的創新,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各自的優勢。使金融科技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形成完美對接,為農村居民提供無擔保抵押、純信用、全天候的信用貸款服務,有效幫助了金融機構下沉業務、拓展市場,共同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三、構建普惠金融生態體系
為了確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續性,需要構建起完整的普惠金融生態體系,通過建立逐漸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合作做、普惠共贏”的機制,分段分擔不良率的風險分擔機制,強化各方責任。同時,在授予機構政務資料和資源方面,做好保護隱私的資訊保安工作。
同時,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形成借款主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避免單純補貼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應;其次,通過多方合作,完善農村經濟生態,通過各方合作,平衡利潤、風險和成本,使金融服務更加可負擔、範圍更加廣泛。最後,普惠共贏要依靠實現金融服務的教育性,即普惠群體在獲得金融服務的同時能夠加強對金融知識和思維的合理認知,確立更加理性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建立村鎮銀行有利於金融全覆蓋
據瞭解,截至2018年6月末,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605家,縣市覆蓋率67%,覆蓋了415個國定貧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中西部地區共組建村鎮銀行1050家,佔村鎮銀行總數的65.4%。已開業的村鎮銀行資產總額1.4萬億元,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合計佔比91.8%,戶均貸款34.9萬元。
建立村鎮銀行是解決我國現有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缺位等“金融抑制”問題的創新之舉,在改進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補齊農村經濟短板,支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尤其是在幫助貧困地區脫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顯著增加了對農村地區的信貸資金投放。從此次村鎮銀行的組建方式上可以看出,發揮村鎮銀行的扶貧功效將是日後的工作重點。
與前期採取的“一縣一行”組建村鎮銀行方式不同,此次“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僅在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特別是貧困縣相對集中的縣(市、旗,以下統稱縣)開展。
具體模式是,在多個鄰近縣中選擇一個縣設立村鎮銀行總部,在鄰近縣設立支行。設立支行數量根據所在地經濟金融總量、主發起人資本實力和風險管控能力等因素綜合確定,原則上一般不超過5個。
開展這一試點的主要目的是加大對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金融資源投入,有針對性地解決欠發達地區單獨組建村鎮銀行法人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經營的突出困難,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和可得性。
普惠金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需要多方加強合作,共同探索。通過和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有效改善了傳統商業銀行模式下,部分邊緣人群金融服務空白和“短、頻、小、快”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從未來看,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等弱勢群體還有極大地金融需求,需要更多的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參與,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新與發展,仍具有極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