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亞生物港交所上市:募資13.7億港元 業務以歐美市場為主
雷帝網 雷建平 5月9日報道
國內生物藥CRO企業維亞生物今日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4.41港元,開盤價為4.51港元,較發行價上漲2.2%。
維亞生物收盤價為4.42港元,較發行價上漲0.23%,以首日收盤價計算,維亞生物市值為66億港元。
到4月30日IPO截止時,維亞生物公開發售獲得超額認購約106.92倍,是港交所主機板上市認購最為火爆的生物科技公司。
維亞生物此次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為13.725億港元。
其中約30%將用於擴大公司的EFS模式,2.88億港元預計用於向採用EFS模式的潛在孵化投資企業提供藥物發現服務,1.24億港元預計用於未來的戰略投資。
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主席毛晨說,“客戶選擇我們是看中維亞生物的名聲及在行業中的地位,我們在盈利能力、技術水平、區域佈局、技術人員的人口紅利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優勢,其他CRO企業很難超越我們。
去年淨利潤9060萬
據介紹,維亞生物經營以基於結構的綜合性藥物發現平臺(於2017年按收入計及按同步輻射波束時間計),為全球生物科技及製藥客戶的臨床前階段的創新藥物開發提供基於結構的藥物發現服務。
維亞生物稱,平臺擁有“基於結構的新藥開發”、“基於片段的新藥開發”、“親和力質譜篩選”和“靶向膜蛋白新藥研發”四項核心技術。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維亞生物稱,已為全球逾370名生物科技及製藥客戶提供藥物發現服務,涵蓋超過1,000個獨立藥物靶標,交付約9,500種獨立的蛋白結構。
當前,新興生物技術工業迎來大發展,創新藥物的巨量需求催化大量的生物技術公司,另外在國際製藥企業研發外包往新興國家轉移等一系列利好因素下,我國CRO行業也迎來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商業模式上,維亞生物科技開發出了一種獨特的業務模式,將傳統的服務換現金(CFS)模式與獨有的服務換股權(EFS)模式相結合。
按EFS模式,維亞生物向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生物科技集團提供藥物發現及/或孵化服務以換取該等客戶的股權或經濟利益。
透過持有該等投資物件的股權/經濟利益,維亞生物可在維持來自CFS客戶的穩定現金流入的同時,有效促進該等具備發展前景的生物科技初創集團的發展,並獲享其智慧財產權價值的上升潛力。
自2018年起,維亞生物科技將戰略重點由CFS模式轉移至EFS模式,並有選擇增加孵化投資企業數量,同時維持CFS模式的穩定增長及收益來源。
招股書顯示,維亞生物2016年-2018年,收益分別為9650萬元、1.48億元、2.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48%;
對應純利分別為2450萬元、7630萬元、9060萬元。
維亞生物的收入主要來自海外,尤其以歐美為主。目前維亞生物國內收入佔比20%,未來比例會增高,主要取決於國內藥企對創新藥的重視程度。
毛晨與毛雋家族為大股東
當前,維亞生物執行董事為毛晨、吳鷹、華風茂、任德林;非執行董事為毛雋、吳炯;獨立非執行董事為傅磊、李向榮、王海光。
其中,毛晨為維亞生物董事局主席、CEO,同時為Min Zhou 2018 Family Trust的投資經理,行使MZFT,LLC的股權及投票權。
毛雋與毛晨是兄妹關係。吳炯與毛晨是親戚關係,吳鷹也與上述幾人為親戚關係;光速投資合夥人宓群是維亞生物的股東。
IPO前,毛晨直接持股為38.07%,Min Zhou 2018 Family Trust持股為1.88%;
毛雋通過Mao and Sons持股為4.41%,通過Zhang and Sons持股13.8%,此外,還通過其他基金持有少量股權。
吳炯通過Fenghe Harvest持股13.4%,通過Wu and sons持股為8.14%。
—————————————————
雷帝觸網由資深媒體人雷建平創辦,若轉載請寫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