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生命週期的不同尺度
最近在學習產品生命週期的話題,因為產品這個詞的不確定性,所以,說它的生命週期,我覺得也要定義是在哪個尺度上。
時空尺度,時間上可以從天、周、月到年,空間上可以從小團隊、公司、集團公司到行業,簡單的分為從微觀到巨集觀有五個尺度。
功能
需求、設計、開發、測試、釋出。
這是最微觀的輪迴,下圖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1.X》,第三章講專案的流程示意,基本說清楚了功能層面的生命週期,從確定需求開始,到釋出上線、使用者反饋、總結。

版本
想清楚、做出來、推出去。
尺度擴大到一個“功能集合”,下圖是經典的IPD(整合產品開發)過程示意,包含了市場開發和產品開發的全過程,按我《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裡的說法,就是“想清楚、做出來、推出去”。

產品
驗證期、爆發期、平臺期、衰退期。
再大一個尺度,可以算是完整產品了。下圖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第九章的內容,從運營的角度說了一個(狹義的)產品從生到死的過程,每個階段,都包含了若干次“想清楚、做出來、推出去”。

公司
單一產品、公司化(人財物)、多元化、二次創新。
從產品到公司,則更巨集觀。下圖是《企業生命週期》一書的內容概括,擬人化的描述了一家公司的生命週期,對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四個關鍵能力,書中表述為PAEI。一開始創新(E)最重要,拼拼執行(P),然後進入了公司化的正規化運作階段,更多地考慮組織、資本方面的事情,需要流程、管理(A)來消除創始團隊的個人影響,接著做大的公司必然進入多元化、集團化階段,考驗整合能力(I),最後,需要通過二期創新來重啟下一代核心業務。

行業
萌芽期、泡沫期、幻滅期、復甦期、成熟期。
我能想到的最巨集觀的尺度,是行業。下圖是IT諮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提出的技術成熟度曲線,仔細看圖,很有意思。最新的我能查到的版本是2017年7月的,圖中把“區塊鏈”放在了過熱期和幻滅期之間。

Over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