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職業規劃
這裡不給雞湯,不列舉要點,也不灌輸任何理念。主要描述下自己的親身經歷。
17年實習的時候,那時產品有過兩份經歷,一個是在一家物業公司做物業系統,名義上打著智慧小區、物聯網,雲資料平臺的旗號,實際上就是做一個給物業用的後臺系統。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B端產品,那時還在百度輸入欄搜尋著B端是什麼?B端與C端的差別?這也為後來的選擇埋下了伏筆。後來去了一家女性電商,實際上是淘寶客的公司,做官網建站,引流小程式,商品OC系統,還有微信逆向機器人,比較雜,什麼都做。官網建站是我第一個獨立做完的專案,和我導師說的時候,他笑了說別寫在簡歷上,這連產品都算不上。那時知道自己所積甚少。
18年畢業的時候,拿了三個offer,其實是三個半,京東、虎牙、唯品會、美團。那時也算是苦盡甘來了,沒有辜負自己大學的努力。京東是Y事業部供應鏈方向,虎牙是直播營收方向,唯品會是產品技術中心未定崗。當時糾結的兩個點,一個是供應鏈和直播,另外一個是B端和C端。考慮了一下,分幾點想法,1、直播行業可能衰退,供應鏈只要有商業貿易存在就不會消亡。2、B端產品有業務壁壘和沉澱,C端產品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你,C端有時就是一個畫原型的打工仔。3、未來的許多方向都是偏B端的,因為C端人口紅利流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是物聯網、智慧城市、人工智慧、演算法的時代,現在做B端,以後都有可能往這些方向轉。這是當時的想法,後來發現還是幼稚了,太幼稚了。
19年的時候,找下一家,也就是第一次從校招的身份變成社招。社招給我狠狠地上了一課,在拉鉤和boss投簡歷,找朋友內推,在脈脈上找獵頭內推。試過了很多渠道,官網上投遞的,HR篩的條件應該是有限定經驗的,我的簡歷可能都沒有入他的眼就已經被系統規則的演算法剔除掉,成了一串日誌程式碼。找獵頭,和一兩個資深的溝通過,聽到你是剛畢業的,都是興趣缺缺,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花時間幫你,到最後也賣不了幾個錢,能怎麼辦呢,先加下微信登記下,等兩三年後值錢了再賣唄。還有我的導師曾經幫我內推過盒馬、美團、每日優鮮、滴滴、華為,她的職級比較高,和她同期的同事在各個公司也都是小leader級別了,然而得到的迴應都是隻要P6以上。所以只有拉鉤和boss的渠道有效,那時在上面投了80+,海投,基本只有供應鏈相關的崗位才有迴應,供應鏈的我投了20+吧,10+左右有迴應,其他全部沒有。
這個時候我才明白,不是做了b端就能隨便選其他b端產品做的,我也就只能繼續在供應鏈這個行業混了。但是最尷尬的是,供應鏈這種東西太吃經驗了,要的都是資深的專家。於是陷入了兩難的困境,行轉不了,本行經驗又太淺。放棄又是不可能放棄的。
後來想明白了社招的目的,大概有這麼幾種吧,1、找到經驗匹配的,能讓應聘者複用上一家的經驗,然後快速投入工作,或者就是競爭關係的公司,通過挖人獲得對方的業務佈局和產品能力。2、能夠承擔某一產品線的從0到1,我面過好幾個都是直接招負責人的,公司新開了一個業務,要新做一個業務,所以才去招這麼一個人。3、 還有一種情況是團隊走了一個,需要再補位一個承擔他負責的產品線。4、新開一個部門新開一條產品線,然後需要初中高階的產品經理,各招幾個的。5、拿到了融資,要擴大業務,招人做人才儲備的。社招基本就是這些了,不過第二種最多,就是讓你進來能夠直接帶一個產品,或者新做一個產品的。
明白了這些,也就知道了怎麼跳槽,例如你的目標是阿里,那麼你就需要去打聽清楚阿里的一些情報。例如阿里有什麼部門,有什麼新的業務,一些崗位職級要求是什麼,現存的業務哪些是核心的,哪些團隊比較成熟和強悍。網際網路的圈子很小,獵頭和HR的圈子也小,打聽一下,基本都是一清二楚。多認識幾個獵頭也有好處,一是找好賣自己的中介,二是能夠有資訊資源的渠道和優先順序,也能夠知道現在的一個市場行情,例如18年底的網際網路寒冬和招聘小年。
到這裡還沒有說到怎麼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其實很簡單,去面試。收益如下:
1、面試前肯定會做一些準備,對以往的專案進行復盤,覆盤的時候總會想到一些以前忽略的,覆盤一個專案的收穫應該是等同做一個專案的。
2、根據投簡歷的反饋以及面試官的反饋,你會知道這一方向是否適合你,你已經在這一行業達到了什麼水平,在嘗試其他方向的時候是否能夠被被人認同和接納,是否有轉行的壁壘和難度,其他崗位的JD描述一般要求什麼。
3、知道進入一家公司需要什麼條件,去積累和學習。
4、聽聽其他公司所做的業務,以及他們的佈局和玩法,或者模式,再對比自己所做的業務和模式,更加深入地瞭解這一行業的變化和特點,以及其發展和趨勢。過來面試你的起碼在這一行已經是你的前輩了,他們的思路眼光以及想法基本都會給你帶來啟發。例如我是做電商的,我面過很多公司,從小到大,做女性電商、垂直品類、跨境電商、淘寶客、自營、社交電商各種型別的都有,他們的模式也是千奇百怪,例如現在比較新的快手抖音小紅書等內容電商,目前處於紅利期的哪個階段,如何佔據先手,如何賺頭條系的流量,例如曾經養活無數公司的淘寶客模式,以及現今衍生的拼多客,例如跨境電商的進出口方式和物流渠道,例如專門獲取使用者購買資料的公司等等。千行千面,豈是在一家公司能所得的。
綜上,與其苦思冥想地規劃自己的發展,不如投出第一份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