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火爆是為何?
本系列文集是通過閱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36Kr》、微信公眾號等文章所總結的閱讀感悟。為方便沒有看到文章的夥伴能夠花更少的時間做簡單閱讀而撰寫。
本文主要討論的議題:拼多多的火爆是為何?(文章來自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公眾號)

面向消費者的“娛樂+”。拼多多提供的模式是“迪士尼+Costco”。很多電商網站都回去學習Costco模式,而迪士尼模式在拼多多看來更是一種互動方法。
就如早期的微信,通過漂流瓶、搖一搖、附近的人,春節紅包大戰等也屬於“娛樂+通訊”模式。現在的今日頭條,也可以看做是“娛樂+諮詢客戶端”,快手則是“娛樂+視訊”。
每一個“娛樂+”的背後本質原因是:手機!
智慧手機的普遍,讓手機成為人們深度線上娛樂和生活的工具。
和此前購物網站區別的是,拼多多除了拼購還開發了天天領現金、1分錢抽獎、砍價免費拿等一系列遊樂場般氛圍的運營方式。(這正是拼多多抓住了新的網際網路本質: 智慧手機逐步變成一個休閒娛樂的工具 )
今天的淘寶也呈現出直播等內容以實現邊逛邊買,但是依舊沒有擺脫商品陳列的模式。在產品的呈現上,首頁也類似九宮格模式,向各個子業務進行導流。
每個電商的商業模式不同,實現“娛樂+”,需要使用者習慣和內部組織結構的巨大改變,基本等於脫胎換骨。
為什麼消費者能容忍“質量差”的商品?
“低俗內容”、“假貨”問題,這些都是供應鏈上的問題。
拼多多早期的供應鏈去掉了中間商,直接由非專業化的供應商提供貨物,降低消費成本。 極低的價格 + 精選的商品 ,這就是Costco,也是拼多多快速崛起的祕訣。
但為什麼消費者還能容忍品控問題呢?原因還在用於消費心理:過高的成本會讓使用者對商品的缺點容忍程度差。手機便捷的瀏覽和操作,外加商品如果單價不高,讓整個購物成本更低,使用者對於商品的品控容忍程度也更為寬鬆。

未來如何?
拼多多可以隨看隨買,快速決策、小單購買這也是新的商業模式。
但對於消費者角度,使用者的需求是不斷地升級,從開始低價輕質量逐漸轉變為低價好物。
未來是否會將開闢新的戰場:將拼好貨拆分;還是將自己作為中間商,連線生產和銷售,推廣自己的產品。
拼多多作為分散式AI,黃崢不止一次說過,拼多多的技術來研究個體可能存在的消費需求,實現“貨找人”。( 集中式 AI :用AI取代大腦(理解為一個巨大的機器),精準計算出幾億使用者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然後給每個人推薦商品;而 分散式 AI 沒有中央神經元(幾億個小機器),每個使用者分配一個,這些小機器人之間互相溝通,推薦好的商品(目前拼多多的拼團))
無論何種“推薦”或者是“搜尋”本質是為解決購物的精準營銷。
在移動推薦系統中,淘寶或者京東中每個使用者進入購物APP看到的是自己以往瀏覽記錄的行為而定製的專門購物介面。這背後實際上是搜尋的邏輯,只不過是將搜尋轉化為了推薦。拼多多的早起拼團砍價,消費者購物前,介紹購物的朋友就相對於銷售顧問的角色,利用社交中“人”的“信任”來進行推廣。若拼多多的分散式AI成熟,機器將代替人對商品推廣。
新一代網際網路爆發型成長的原因,其實是對PC和手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