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成為“高淨值”職場人,我用這套方法
成為會員▲收聽音訊
到公眾號回覆“早茶”,領取每天精神食糧

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馬太福音》
文 / 劉捷(吳曉波頻道APP講師)
01
中國有很多行業是扎堆起來的,比如南通的輕紡、晉江的製鞋、深圳的印刷產業……
這些地區的大多數企業都在一個時間段內建立,它們一同培養技術人才,引進同樣的機械裝置,甚至連品牌都完全一樣。
但在發展了五年、十年之後,企業間的差距卻逐漸拉大了。有的企業早已倒閉,有的勉強存活,有的完成了上市,有的成了世界500強。
顯然這個差距的產生, 不是機械裝置、技術人才等硬實力造成的, 而是企業的發展戰略、商業邏輯、管理方法等軟實力造成的。
企業如此,職場也是如此。
在職場上走得更出色的人,除了具備硬核的專業技能、熟練地使用工具等硬實力之外,還懂得認知自己、經營自己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應對外部變化等軟實力。
這些軟實力,用一個詞概括叫作“職商”。 絕大多數人在規劃職業發展路徑的時候,並沒有“職商”思維。
學習“職商”思維
實現個人身價翻倍增長
點選按鈕 ▼ 立即解鎖
02
比如,面對一個晉升機會,沒有清晰認知自己的人會做出錯誤的選擇,甚至直接錯失一個好的發展機遇。
我有個10年工作經驗的朋友,就犯過這項基礎錯誤。
他在外企工作了十年之久,早已是同行中薪酬最高的那批人——負責大中華區的投資決策。
去年,他接到了阿里巴巴拋來的橄欖枝,面臨了很多人都曾有過的兩難抉擇:一邊是穩定的外企高層崗位,一邊是年薪優渥且晉升空間更大的網際網路企業,怎麼選?
我猜,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阿里巴巴,朋友也不例外。
他跟我說: 外企的人事結構是個金字塔, 能到達塔尖的就那一位職業經理人。 但網際網路企業是梯形臺 , 你可以從一個專案到另外一個專案,不必只抓住眼前的所有。
選擇阿里巴巴是對的答案,但對他來說並不是對的選擇。
朋友性格保守,非常在意邊界,要求事事有規範,但網際網路民企每一天面對的事情都在變化,同一件事情也在不斷變化,基本沒有邊界,需要隨時隨地為決策做調整,這類崗位更 適合注重個人效能,喜歡創新,還敢於承擔風險和不確定的人。
半年後,他依然難以適應阿里巴巴的工作節奏,也未做出任何成績,被企業淘汰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沒有正確的答案”,因為 所有的選擇都要結合自身,僅複製他人的成功選項,你很可能會在不適合自己的公司裡,浪費掉黃金職業發展週期。
當然,如果你還想要開拓更多的職業發展路徑,不妨學會經營和企業之間的關係。
03
今天,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被捲入了一個“一切皆可經營”“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的時代。
你和企業的勞動合同,從本質上來說,更像是一份供應商合同;你和企業之間關係,也更像是商業上的互相利用。
所以, 當你用經營企業的思路來經營“自己”這家公司的時候,會發現作為“供應商”的你,需要考慮的發展方向只有三種:
第一是幹得比別人快。 在市場上,提供更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
第二是幹得比別人好。 在市場上,提供品質更優的產品,從而獲取更高的單價;
第三是跳槽。 在市場上,尋找出價更高、條件更好的甲方。
做到這些, 你會發現職業發展的路徑,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這就是“職商”。
點選下方音訊按鈕▼試聽課程內容
04
你或許會問我,為什麼我要聽劉捷說“職商”這件事?
它和我一直以來做的事情有關。
我是一名職場人
我在27歲,成為國有上市集團最年輕的“董祕”;30歲,成為中國首富民營企業的董事長助理;36歲在外資企業擔任中國區投資總監。不同型別企業的工作經歷,是基本功的開始。 在這裡,我找到了在不同型別企業發展的突破點。
我是一名CEO
我在40歲,進入上海某金融控股集團擔任CEO。 它讓我看懂了企業內部發展,發現了商業與企業的關係、管理與企業的關係,也明晰了個人與收入回報的關係。
我是一名投資人
我累計看過600多家企業,曾操盤了2500萬元的喜馬拉雅天使輪融資。 我在計 算企業估值的時候發現,這套模型同樣可以幫助我們釋放最大的個人價值, 找到最優的發展路徑 。
我也是一位企業戰略諮詢顧問。曾為恆豐銀行、長江出版等上市企業做戰略諮詢。我面前的每一位企業家都身懷絕技,我幫助他們,也向他們學習。
現在,我將作為你的“私人職商教練”,幫助你更好地認知自己,經營自己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應對外部變化,找到最快的職場發展路徑。
你想好自己的戰略目標了嗎?
首發上線3天
加入《CEO給你的職商第一課》
即有機會獲得價值42元管理書
點選按鈕 ▼ 立即解鎖
用投資思維,找到高性價比職場路徑;
用CEO視角,定位個人發展戰略;
盤點國企、民企、外企現狀,
解碼不同型別企業的晉升機會。
點選圖片▼立即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