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網際網路企業迎高速成長 高估值背後體現新經濟趨勢
近日,彭博商業週刊發文提到中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市值(估值)排名,其中阿里巴巴和騰訊穩居前兩名,排位無變化,百度被螞蟻金服和今日頭條超越排名第五。從成長速度上來看,估值達到200億美元用時最短的京東金融用了不到5年時間,美團點評用了6年時間。
中國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數量多、估值高
截止到2018年2月,全球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數量高達220家以上,總體估值規模7450億美元。其中全球百強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估值規模高達4927億美元,佔比高達66%。
目前看來,國內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呈現出數量集中爆發、成長速度快的特點。
根據德勤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球有252家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美國106家,佔總數的42.1%,全球第一;中國有98家,佔38.9%,全球第二,而排名第三的印度只有10家。
從全球百強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的行業類別看,金融科技行業分佈高達17家企業;電商領域分佈14家企業;網際網路軟體服務領域有10家企業;按需、健康和硬體領域分別有9、8、6家企業,其餘行業分佈企業數量均在5家以下。綜合來看,金融科技、電商和網際網路軟體服務三個領域分佈企業數量合計41家,佔比高達41%。

注:資料來源於彭博商業週刊
目前中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估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已經有18家,但金融科技行業企業佔比較少,以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陸金所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搭車“數字經濟”, 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快速成長
除了數量上快速增長,中國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發展速度也明顯提升。

注:資料來源於彭博商業週刊
資料顯示,成立於2000年前後的老牌網際網路巨頭,以BAT為例,從成立到估值達到200億美元用了8年~10年時間。而新晉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用時顯著縮短。統計發現,成立於2010年的美團點評,做到200億估值用了6年;成立於2012年的今日頭條,完成200億估值只用了5年多;成立於2013年的京東金融,達到這一成績用時甚至不到5年。可見,年輕的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勢頭更加迅猛,正在挑戰老牌巨頭三分天下的格局。
觀察發現,目前的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大多成立於2011年、2012年前後,在2013年、2014年快速發育成長。這也是中國經濟遭遇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殊歷史階段。傳統增長方式的舉步維艱,恰恰為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破繭而出以及傳統產業浴火重生提供了歷史機遇。國家政策的支援和資本的助力也為促進行業良性進步創造了基礎條件。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數字科技成為大部分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以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大多能夠持續創新,建立競爭壁壘,獲得資本青睞。這些企業往往成為引領產業新形態發展的牽頭者,發展自身同時促進上下游產業更甚跨界產業的發展,拉動區域經濟,成為新經濟強大支撐力一份子。“硬科技”驅動成為中國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的典型特徵。“硬科技”能夠有效創造高階供給,切實優化我國經濟結構。
以京東金融為例,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京東金融CEO陳生強表示,任何與資料和技術無關的業務,京東金融都不做。9月17日,京東金融官方微博更名為“京東數科”。目前除了金融服務,京東金融還推出了京東城市、數字化企業服務、智慧機器人等業務,其業務範圍已經打破了金融的邊界,向數字科技延展。
報告顯示,164家上榜企業分佈於18個領域,其中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大健康、文化娛樂和物流為集中爆發領域,數量佔比達到56%。而真正技術驅動型的行業裡,新能源汽車9家,雲服務8家,人工智慧6家,大資料、智慧硬體各自只有4家。加起來佔比不足20%。
全球知名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表示,“高成長性未上市公司並不僅僅是企業估值比較高,更重要的是企業商業模式具有獨特性,在所在行業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網際網路帶來了流量紅利,但世界潮流每天在變,流量平臺總會推陳出新。歸根結底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的時代、科技的時代,當流量的潮水退去之後,只有真正利用科技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最終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