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趕新潮流,同仁堂健康的新零售進化路
提起同仁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白髮白鬚的老中醫,中藥櫃上繁多的中藥櫃?如果是那樣,它可能不會出現在倪叔的稿子裡。
同仁堂旗下的同仁堂健康近來動作不斷,倘使你去過它的零號店,應該會記得那佔滿一整面牆的自助售藥機。它收納了4200個SKU,45~60秒即可完成從下單到取藥的全流程。
自動售藥機,不過是一個剪影。沿著它的行跡摸索,是同仁堂入局新零售的決心。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新零售開始大行其道,已經相繼改造了生鮮、超市、茶飲業態,但它如何與醫療健康產業相結合?同仁堂的零號店,是新瓶裝舊酒,換個討巧的法子賣藥,還是真正在變革的潮頭衝浪?作為行業觀察者,倪叔想還原其背後的商業密碼。
“老中醫”同仁堂為何入局新零售?
《愛,死亡與機器人》帶火了它的製作公司,Netflix,中國網友給它起了個暱稱“網飛”。它原本是個流媒體服務平臺,向內容製作公司購買版權。但就在流媒體業務處於巔峰的時刻,CEO做了個令人震驚的決定,要成為一家“影視出品製作公司”。其他老牌廠商對此並不看好,但網飛的首部自制劇《紙牌屋》就給出了完美答卷。與網飛互為陰陽兩面的,大概要數諾基亞了。
反觀同仁堂,從2009年至今的10年間,股價波動上升,整體勢頭不減。但十年過去,它也必須籌謀新的增長點,尋找下一個增長曲線。

同仁堂健康作為同仁堂旗下二級集團,決定以新零售為手段,構築同仁堂健康生活體驗館“零號店”,打造完成樣本店之後開放加盟。它的最終目的是拓展自身服務邊界,從單一的藥品生產買賣,拓展至象(健康監測)、食、養、醫全套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它正從賣產品,轉變為賣健康解決方案。
零號店的核心能力探索成熟後,可以被快速複製,這一特質符合大環境的訴求。當前國內醫館約有10萬家,共同瓜分1000億市場,但與大健康浪潮相伴隨的是行業大洗牌,已有約2萬家傳統醫館被淘汰出局,約1萬家醫館收入下降,勉強維生。想要繼續活下去,小門店必須提高運營效率,這是零號店的機遇所在。
零號店的新零售路徑
進入零號店的第一個感覺是“大”,共計3層,包含42個健康生活體驗場景。據同仁堂健康介紹,未來它會裂變出33個基於商場、社群、寫字樓等不同場景、不同規模的小微實體,顆粒度小意味著更易鋪開。
門口是最吸引眼球的是開頭提到的無人售藥機,一樓還承載著推動健康食療的使命。圍繞著無人售藥機,是古膳廚房、悅活力產品、烘焙區等。它們圍繞7個品類開發了將近1000個SKU的產品,包括滋補類、有機類、草本類、蜂花源系列。
中醫的概念中,食療養生佔據重要位置,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即通過平衡膳食,強身健體。但無論是過去的同仁堂,還是現有的醫館,都並未對食療領域進行科學的、針對性的挖掘,這是一片藍海市場。
順著樓梯往上,二樓所展現的,是12套亞健康解決方案,如體重管理、睡眠調理等。這一系列產品對應了當下的“健康經濟”,國人的競爭意識不僅體現在事業上,還體現在身體管理上,樂刻、KEEP、健身減肥課的興起,根本上都是出於自我完善所催發的消費訴求。健康經濟切實存在,零號店的打法是從它的“專業領域”切入。譬如經絡調理,本就出自中醫文化,此前常以小、亂、散的獨立門店提供服務,零號店意圖將它們聚集收攏,用標準化模板催化升級轉型。
“象”也在這一層,店內引入了亞健康診療裝置,其中部分裝置從美國、法國、義大利引入。
三樓呈現的則是“醫”,它相對較傳統,創新之路需要更多想象力。零號店的方式是在線上建立健康管理平臺,同時在平臺上引入中醫大師,打造線上問診平臺。零號店現階段的目標是,整合全國60名國醫大師,上千名老中醫,46萬名註冊中醫師,百萬註冊營養師,8萬個分佈在全國的體驗機構。
倪叔曾經和一名帶領公司快速崛起的創始人探討,要發展得快而穩需要什麼要素,他的回答是“看十年”,也就是長遠佈局的眼光。依此評判,零號店的新零售路徑不乏前瞻性。它並非將自動售賣機等裝置“硬套”入自身業務,而是從產業角度考慮,打磨並輸出成體系的解決方案,並以自身門店為線下體驗陣地。
而放在更大的語境中,同仁堂健康在中醫這個向來“不標準”的領域,開發了一套標準化模式。
網際網路醫療路在何方
零號店可以被看作是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新嘗試,2016年資本寒冬開始後,業內生態已太久沒有迎來破局者。
2014的“移動醫療創業元年”算得上是產業最熱的時期,那一年行業融資總額達到7億美金以上,2015年前三個季度達到了11億美金以上。最熱的兩個細分領域正是掛號預約與線上問診,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尋醫問藥等頭部企業都聚焦於此。
但很快問題就暴露了,低頻、淺層次的問診需求,很難支撐起使用者的付費意願,並帶來良好盈利。以平安好醫生為例,它在3年間使用者數從2015年的3030萬漲到了1.93億,但直到2017年年底,活躍使用者中付費比率僅2.7%。春雨醫生遇到了類似的困境,創始人張銳為此焦慮不已,直至突發心梗去世。
平安好醫生上市初期表現疲軟,近期才逐漸上揚。它上市時的招股書顯示,核心業務家庭醫生服務的收入僅1.86億元,健康商城業務收入則達6.28億,且同比增長302.7%。
這些“先輩”的嘗試驗證了幾則規律:
1. “以藥養醫”策略成立,但需考慮社保無法覆蓋、處方藥線上禁售的問題。
2. 儘量避開純線上的輕問診服務,可以向線下發展,靠服務和粘性取勝。
零號店的出現可以說是“討巧”的,同仁堂健康本身出自中醫領域,處方藥線上僅售難以困擾它,社保本就對其覆蓋不足,對使用者而言也沒有心理落差。第一則規律天然與它相和。
而從產品供應層面看,同仁堂健康大興基地落地了C2M製造,工廠收到生產訂單後合理分配至各生產線,智慧排產。倉庫管理上運用了WMS庫位管理系統和高架系統,物料自動上架和下架。同仁堂健康的柔性供應鏈地基,為它避免了其它平臺可能面臨的供應困境。
再看第二條,線上線下融合本就是新零售的根本,零號店打造了線上問診平臺,但它的模式是並重線下發展的。問診、健康體檢、經絡梳理等,都被放在了線下。同時線上也有意向線下導流,它不僅只有問診和購買服務,還引入直播內容,播放關於養生健康的節目,淘寶直播、虎牙直播等平臺,已經驗證了這類模式的高互動和高粘性。品牌認知成型後,將流量匯入線下門店或將成為未來通路。
橫向對比,零號店作為新物種殺出,極可能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闖出“線上輕問診”外的第二條通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