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美:開放佛山,融入全球創新
近日,廣東省製造業協會等機構釋出《2018年廣東製造業500強企業研究報告》,其中佛山的搶眼表現備受關注:佛山上榜企業總量達到109家,在21個城市中,直追深圳,高居全省第二名。從企業數看,佛山上榜企業比去年猛增了51家。
面向全球開放創新的佛山製造業企業,用優秀的表現,證明著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強大的活力,也成為佛山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而孕育了這些企業的佛山,也是如此特殊:她在地理上不屬於沿海地帶,也不是傳統交通樞紐。但四十年前,她把握住機遇,一路披荊斬棘、走向世界,闖出了一個普通地級市擴大對外開放的成功路徑,創造了輝煌的成就。
四十年前,佛山順德容奇大進製衣廠成為國內首批“三來一補”企業。此後,佛山一次次走到了廣東對外開放的“無人區”,在沒有前人走過的路上先行先試。回顧四十年來廣東對外開放的歷史,佛山的地位不可替代。
今天的佛山,以發達的實體經濟聞名於世,工業總產值排名全國第六。邁進新時代,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等重大機遇下,一張以佛山為起點的國際創新網路正在鋪開。
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佛山正在加快構建具有更強國際競爭力和自主性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佛山市委書記魯毅說,佛山將著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為廣東建設世界先進製造業叢集作出佛山貢獻。
向洋而興▶▷從一間製衣廠到萬億級製造叢集
浩蕩的珠江水系,起源於雲貴高原,從廣東奔騰入海。千百年來,珠江不僅沖刷出富饒的珠三角,也孕育了佛山人敢於開放的精神基因。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
1978年,順德容奇大進製衣廠與港商簽訂協議書,成為國內最早的“三來一補”企業之一。
在百廢待興的年代,佛山率先扛起了開放的大旗,不斷解放思想,開啟新局面。
國家級景區西樵山見證了那段歷史。1981年10月,南海縣政府在西樵山天湖舉辦了停辦多年的龍舟賽,邀請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回鄉過節觀光,成功掀起了投資熱潮。
“山頂划龍舟”式的開放創舉,折射著佛山人改革開放的勇氣和智慧。四十年,一萬四千多個日夜。在開放的大潮中,外來的資本、技術、商業模式逐步在佛山找到合作空間,一起點燃星星之火。
實體經濟是佛山的立市之本。而佛山對外開放最鮮明的特徵,就是把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核心。
1981年,佛山市無線電四廠與香港運高電子產品有限公司合資經營“佛山電子有限公司”,佛山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由此誕生。
紡織、家電、食品飲料、電子、塑料、機械、五金、建材……一條條生產線拔地而起,一個個產業走向現代化。僅僅1980到1985年,佛山就從國外引進了各種裝置10萬臺(套),生產線100多條。
這是一段向洋而興的歷史。內地第一批彩釉磚生產企業、全國第一個以買方為主的技術市場……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佛山就屢屢創造了全國製造業的第一次。
開放,賦予了佛山人民創造財富的機遇。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佛山全市工業總產值為24.02億元,經濟總量在國內城市之中名不見經傳。而到2017年,佛山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高居全國第16位,工業總產值達2.2萬億元,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全國第七。
開放,賦予了佛山不斷深化改革的動力。早在1992年,由國家統計局等部委共同組成的中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評價中心就已將佛山評為“中國城市投資硬環境40優”之一。圍繞吸引國內外經濟要素進入佛山的需要,佛山不斷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優化營商環境,成就了佛山改革先行地的美名。
佛山市市長朱偉說,佛山要在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開放,賦予了佛山向特大城市成長的能量。改革開放之後,人流、物流等經濟要素不斷流向這座城市。佛山在敞開懷抱的同時,持續提升城鄉建設水平。1982年,佛山常住人口為242萬人,而2017年佛山常住人口已超過765萬人。近期百度地圖釋出的資料顯示,佛山人口吸引力高居全國第八位,領先眾多省會城市。而佛山市下轄的五個區,均常年躋身全國“百強區”榜單。
向上突圍▶▷對外開放路上的三次躍升
近日,佛山飛馳汽車宣佈,明年3月,馬來西亞的公路上將迎來首批佛山製造的氫燃料電池公交。這意味著,中國氫能汽車出口“零的突破”,已經由佛山企業完成。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四十年披荊斬棘,佛山對外開放的力度、層次、範圍和形式都已經今非昔比。在這一過程中至少曾經發生過三次重要的躍升。
受益於對外開放的佛山產業發生了躍升。產業從低到高、資源從有形產品到無形技術的變化不斷上演。
1985年,佛山市合同利用外資已經超過2億美元。佛山市志顯示,佛山市無線電廠的電容器、南海化肥廠的線路板、三水縣的易拉罐都是當時引進的產品。雖然這些專案極大改善了佛山的產業面貌,但技術和價值仍然不高。
而今天,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佛山推動對外開放的主要手段。截至2017年底,共有6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佛山投資116個專案,投資總額95.4億美元。從新能源、新材料,到智慧製造、生物醫藥,佛山製造業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升級。
在這一過程中,佛山追求的資源,從資本投資擴充套件到高科技人才、高層次技術。今年9月,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呂克·蒙塔尼在全球建立的首個國外實驗室花落佛山。在此背後,佛山正在成為國際創新創業團隊成果轉化的新目的地。
企業“走出去”的故事越來越多,這是佛山對外開放的又一次躍升。
德國、日本、義大利、以色列……近年來,以美的集團成功收購德國庫卡為代表,以佛山為原點,多個企業走出國門,將一批智慧製造、先進裝備等領域的企業收至麾下。頻頻“出海”的佛企,成為國際創新資源的整合者。
印度、越南、坦尚尼亞、迦納……隨著綜合實力的壯大,科達潔能、伊之密為代表的一批佛山企業加快在國外設立子公司和生產基地,與當地合作共贏,邁開了建設跨國公司的全新步伐。
佛山對外開放的合作形態,也發生了深刻轉變。與佛山牽手的外來投資者,早已從投資生產線,擴充套件到參與建設面向全球的研發平臺、產業園區、乃至會展平臺。
在佛山順德,一所將牽手“歐洲麻省理工”亞琛工業大學建設的大學正在醞釀之中。根據今年4月簽署的協議,佛山市政府將與亞琛工大合作,由亞琛工大組建專業團隊,按照德國工業大學模式,合作共建高水平的“佛山理工大學”。這標誌著亞琛工大在全球獨樹一幟的產學研協作方式將在佛山落地。
“順德是亞琛工大在中國找到的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它是出名的製造基地,能夠提供很好的科研平臺。”亞琛工業大學機床實驗室主任羅伯特·施密特說。
走進潭洲國際會展中心,該場館從建設之初就牽手德國會展巨頭漢諾威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已經成長為佛山會展經濟崛起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佛山的國際性工業會展,也已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漢諾威米蘭展覽會(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國良說,每年在佛山舉行的“網際網路+”博覽會已獲德國官方支援,成為德國經濟部在全球範圍內支援的百個展會之一,“明年德國企業前來參展有望獲得當地政府補貼”。
擁抱灣區▶▷建設面向全球的三個“新環線”
對外開放,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事業。
放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對於佛山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016年,佛山市委宣佈,佛山將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對外開放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這一代佛山人的肩頭重任。
站在佛山市南海區三山片區看向廣州南站,這座巨大的建築觸手可及。初到此地的人們,難以分清廣州與佛山的邊界。
靠近廣州南站,面積約93平方公里的佛山三龍灣高階創新集聚區正在規劃建設中。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三龍灣被佛山市委、市政府定位為全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平臺。
以三龍灣為創新極核,佛山面向全球的創新網路正徐徐鋪開。在這一網路中有三個全新的環線,將對佛山未來的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個新環線中,一環創新圈處在佛山內部。根據2018年初佛山公佈的建設規劃,一環創新圈以佛山一環及其西拓、南拓線等重要交通幹道為基本骨架,擁有南三產業合作區、廣東金融高新區、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南海電子資訊產業園和臨空經濟區等五大創新平臺。
當前,眾多新興產業專案正在湧入一環創新圈。佛山計劃將其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科技創新圈,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發展之路。
第二個環線將佛山包裹其中。今年9月、10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一條舉世無雙的大灣區交通環線悄然形成——從香港、澳門到珠海、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等地,完成一次環線式的通行僅需幾個小時,堪稱一條“黃金通道”。而擁有佛山西站、緊鄰廣州南站的佛山,已緊密融入到這條環線中。
面對距離空前拉近的香港、澳門等地,佛山將打造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前不久,佛山提出將全面落實“香港+佛山”機制,鼓勵佛山企業攜手香港貿易、金融等優質服務資源,“並船出海”開拓國際市場,並爭取儘快開通佛山至香港的高鐵路線,打造香港—佛山1小時生活圈。
今年10月,在佛山舉行的中德工業城市聯盟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德國漢堡市等城市正式加入聯盟,聯盟成員增加至41個。2016年,佛山發起組建中德工業城市聯盟,目前已成為中德兩國重要工業城市的國際合作平臺。這一聯盟背後,是佛山面向全球的又一條環線。
圍繞這條環線,以“出海”的企業為主力軍,佛山計劃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支援龍頭企業帶頭打造對外貿易投資平臺,推動相關行業企業抱團“出海”。
同時,佛山將加強對德、對歐合作,建設中德智慧製造產業園。創新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高階視點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與投資研究室主任王海峰:
佛山抓準三次全球化機遇
闖出改革開放創新獨特道路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佛山依靠寬鬆的政策構建了親商的環境,牢牢抓住三次全球化機遇,闖出了一條獨特的改革開放創新之路。
佛山製造業基礎雄厚、民營經濟發達,構成這座活力之城最鮮明的底色。改革開放邁入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佛山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要求佛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認識自身優勢的變化,找準未來發展定位。
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相比,佛山的獨特優勢在於民營經濟的勃勃生機。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佛山應繼續支援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為大灣區建設譜寫新的獨特篇章。
在對外開放中形成“三大經驗”
回顧四十年改革開放歷程,佛山屬於對外開放合作探索較早、較為成功的幸運之城。這還得歸功於佛山對外開放創新的“三大經驗”。
首先,佛山順應時代的變化,為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國改革開放程序與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浪潮相契合。第一次是改革開放之初,第二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三次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佛山抓準這三次機遇,在改革開放創新方面走出了獨特的發展道路:一方面,培育出美的、碧桂園等多元化民營企業發展樣本。另一方面,形成了順德、南海等多種差異化發展模式。
其次,佛山善於尋找和把握機遇,不斷對標學習。佛山的第一個標杆是深圳。儘管享受不到經濟特區政策,但佛山一直將深圳作為學習的標杆,著力營造開放的政策環境。第二個標杆是港澳,為佛山吸引和利用外資提供了政企關係的樣本。第三個標杆是德國。通過對標製造強國與地區,佛山的發展視野與格局越來越高,逐漸形成適合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政策體系和親商的營商環境。
最後,佛山還善於利用和發揮市場活力,尊重企業自身選擇。1992年之前,佛山更多地通過“放水養魚”的模式,大膽放權,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只要有利於市場競爭、有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佛山各級政府都會積極努力地去落實。
這種服務企業的良好施政習慣,蘊含著歷屆佛山政府對於機遇的敏銳把握與良好的政策理念。過去四十年中,很少有地方政府能做到佛山這樣“持之以恆、不忘初心”的地步,這也是值得思考和推廣的重要經驗。
最大底牌依然是民營經濟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佛山政府多次強調要重振改革開放精神,不斷總結經驗,繼續探索改革創新新舉措。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佛山發展模式和經驗逐漸受到外界關注,這也幫助佛山政府與企業在更大的範圍、更高的視野、更深的層面進行全面反思和政策調整。特別是在國內經濟換擋減速的大背景下,佛山市區鎮三級政府能夠比較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巨集觀政策環境變化,在複雜環境中找準自身定位,塑造新的優勢。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全面展開並推向深入。對標香港、澳門以及大灣區其他城市,佛山最大的底牌依然是民營經濟。
不同於其他地區民營企業“小富即安”的心態,佛山民營企業保持著“持續創業、不斷進取”的激情。對佛山的企業家來講,創立企業生存下去是一次創業,做大做強走向世界是二次創業,成為具有技術品牌文化的全球500強是三次創業。佛山企業家這種“三次創業”的精神,在全國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因此,佛山傳統制造業能夠孕育出美的、碧桂園這樣千億級全球500強企業,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佛山要在大灣區建設中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擔負新的歷史使命,繼續保持自身獨特優勢,就必須支援更多的民營企業做強做優走向世界。目前,很多佛山企業處於第三次創業初期,對技術、質量、人才、品牌和企業文化有更高的要求。
應該看到,佛山已有不少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品牌,但技術、質量、人才、企業文化仍需進一步提升,才能在大灣區建設中走在前列。這既要求企業更好地對標全球科技創新型企業,也要求各級政府對標科技創新型經濟體,大幅度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同時,在政府層面,佛山應該向德國學習,提升服務效率,優化營商環境。
■樣本解讀
建設中德工業服務區 打造對歐合作大平臺
在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方面,對德對歐合作是佛山的重中之重。在國內,不乏城市作出近似的選擇;卻很少有城市能像佛山一樣,在中心城區高規格建設一個對德對歐合作的重大平臺。
2011年,佛山市提出在佛山新城建設中德工業服務區。次年,中德工業服務區被廣東省委、省政府列為省重點建設的六大重大合作平臺之一,並作為中德兩國面向未來的合作專案,寫入中德兩國簽署的《關於進一步促進雙向投資的聯合宣告》,由此躋身國家級合作層面。
經過多年建設,中德工業服務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今年10月,中德工業城市聯盟第六次全體會議在中德工業服務區舉行,來自兩國的9個代表城市共同探討工業城市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類似這樣的中歐對話不斷上演,中德工業服務區正在成為中歐城市的常態化交往平臺。
推動國際經貿往來、創新合作是中德工業服務區建設發展的落腳點。今年4月,在德國漢諾威工博會期間,佛山組織60多家企業、超200人的代表團赴德國開展經貿交流活動,共有6箇中德合作專案簽約、5個專案現場推介、9個細分領域精準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