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徵信管理局研討資料資訊濫用
北京商報訊 (記者 崔啟斌 吳限)由於資料過度採集、濫用等現象日益突出,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通報多款App過度採集個人資訊與隱私的情況,引發市場關注。11月29日,央行官網釋出訊息稱,2018年11月28日,央行徵信管理局、國際金融公司、APEC工商理事會在北京聯合召開“資料分析行業規制和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會各方認為,借貸資訊之外的替代資料的採集、使用應以隱私保護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為前提,遵循合法、合理、正當、必要、公正的原則,保障資訊保安、防範資訊濫用。
隨著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供應鏈等科技手段被越來越多運用到徵信領域,國內外徵信機構、資料服務機構、信貸機構逐步利用借貸資訊之外的替代資料,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解決小微企業融資、普惠金融發展中的資訊不對稱。但同時也帶來了資訊保安、資訊主體權益保護等問題。
據瞭解,大資料徵信是指通過對海量、多樣化、實時、有價值的資料進行採集、整理、分析和挖掘,並運用大資料技術重新設計徵信評價模型演算法,向資訊使用者呈現信用主體的違約率和信用狀況。簡單來說,就是使用者和平臺可以利用大資料徵信辨別一個主體信用的好壞。
研討會上,與會各方就解決小微企業融資、替代資料運用、資料分析行業管理、個人資訊保護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達成以下三方面共識:一是應積極探索借貸資訊以外的替代資料在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網際網路金融等領域的應用,增加小微企業、“長尾”客戶的貸款可獲得性,促進其融資發展;二是徵信在新的技術背景下,既要創新發展,又要防範風險,替代資料的採集、使用應以隱私保護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為前提,遵循合法、合理、正當、必要、公正的原則,保障資訊保安、防範資訊濫用;三是應建立對資料分析機構的監管機制,發揮其在改善小微企業融資、普惠金融服務中的作用,規避其可能出現的過度採集和使用個人資訊、資訊洩露風險,規範其有序發展。
其實,各類日常使用的金融理財App也存在安全隱患。11月2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通報了100款App個人資訊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情況。測評顯示,各類App除了過度收集個人資訊,還存在隱私條款內容不達標的問題。
分析人士認為,在大資料徵信發展得如火如荼之時,徵信平臺與使用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矛盾的根源是,使用者個人資料隱私被徵信平臺私自濫用,徵信平臺為獲取更多資料而採用隱性“捆綁授權”的方式忽悠使用者,忽視使用者知情權,種種違規行為讓消費者哀聲怨道。蘇寧金融研究院網際網路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資料的多寡是徵信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競爭下,儘可能多地獲取資料成為徵信機構的最大動力,卻誘發了一系列的資料亂象,如過度採集、非法採集、非法交易、資料濫用等等。使用者成為虛擬世界中的“透明人”,電信欺詐、騷擾電話、暴力催收等屢禁不止。今年5月正式掛牌成立的百行徵信有望理清個人徵信與資料服務、風控服務的界限,從根本解決個人徵信的發展方向和市場規劃問題。但當前個人徵信領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還涉及到資訊保護立法、居民信用意識提升等更高層面的問題,市場的規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