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 1600 萬全球使用者的產品後,她要做數字內容+區塊鏈
UX Coffee 在 5 月與王小雨進行了語音訪談,本文為文字整理版,1600 萬用戶量為當時的資料。
她為了創業,賣掉自己在北京的房產來籌集啟動資金,她認為自己創業的成功在努力之外,更多是順勢而為。她是王小雨,Castbox 的創始人和 CEO。

Castbox 是一款針對全球市場的音訊媒體應用。在上線兩年多的時間裡,Castbox 就擁有了來自 175 個國家的 1600 萬用戶,公司的估值達到了 2.5 億美元。
業餘時間學程式碼,大學開始創業
王小雨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但在大學期間,她意外發現了自己壘程式碼的才能,甚至不務正業地組建了自己的邊城工作室,這段經歷也為她將來的創業埋下了伏筆。
UX Coffee :你的專業是心理學,為什麼會對寫程式碼感興趣?
王小雨 :07、08 年在讀大學,主要是想賺錢,所以我在大三、大四做了一個工作室,承接外包工作。其中有些技術含量的就是做網站、做 Flash,還有做海報,後來也接了一些企業管理軟體 CRM 和 ERP 的工作。這過程中就是接完了活就總得有人做,所以自己就學一學就稍微會一點點。
那個時候其實網際網路已經發展很久了,移動網際網路剛剛興起,其實有點像現在的區塊鏈,大家還彼此都很開放,不斷摸索學習的階段。
UX Coffee :當時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來學習程式碼呢?
王小雨 :我會到 Github 上看別人家寫程式碼,有問題就去 Stack Overflow 上查。我不太喜歡看教科書或者教材,我會直接看別人的程式碼怎麼寫,如果遇到 bug 了再去 Stack Overflow 找原因。

UX Coffee :從你剛開始接觸程式碼到開始接活這個中間大概經過多少時間?
王小雨 :在完全沒有接觸過程式碼之前,有一次朋友的朋友讓我幫忙做一個 VisualBasic 大作業。我就說我試試吧。從搜尋「什麼是 VB」開始,下載配置開發環境,到最後做出來,用了一個晚上。這個事讓我發現自己還有這方面的「特異功能」,還可以賺點錢。就開始在外包平臺上接活,後來朋友也會推薦。
大學期間嘗試的各種東西,讓我有了些技術積累。後來 Castbox 第一個版本就是我自己開發的。早期的設計都是自己做的。 總的來說,這段經歷鍛鍊了我的技術和一些解決基本問題能力,之後創業的時候也有一定幫助。
在 Google 工作,理解全球使用者
畢業之後王小雨仍然在探索自己想要的方向,她待過傳統企業做銷售,後來又進入了網際網路行業,在友盟做前端工程師。2015 年她加入了 Google,成為了一名客戶助理,幫助全球開發者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方式,實現流量變現。這份經歷也讓她對全球市場的運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小雨 :那時候有很多開發者(個人/團體/公司),他們肯定是希望把自己的應用放到 Google Play 上或者 App Store 上,能夠在全球市場有更高的下載量,獲得更好的收入。我主要是幫助他們用 Google 當時來做變現。但變現的前提是更高的下載量,所以我當時也會花很多時間探索 ASO(應用商店搜尋優化)、應用優化這些事情。
最開始就是剛開始在北京 Google 幫助大陸臺灣和香港地區開發者拓展海外市場。比如怎麼在 Google Play 上免費獲取更多下載,怎麼優化 App Store 描述。
還會分析不同的國家的使用者行為 :泰國、美國、韓國、巴西分別喜歡什麼樣的應用;不同國家的節日怎麼做營銷……舉個例子,阿拉伯地區有齋月節。那時候,人們會對日出和日落的時間會非常敏感,因為太陽升起來之後是不能吃東西的,所以他們會需要額外的功能。 開發者是不知道這些資訊的,我就會教他們讓自己的 app 適應當地的文化,更好地發展。

那時候,我是部門全球所有員工中,第一個 100% 時間專注在移動端的人。後來他們就讓我去愛爾蘭指導中東非洲和歐洲的開發者。相當於我幫客戶經理一起指導開發者做全球市場:變現、提高收入、提高下載、提高留存……再後來就調到日本,幫助東南亞、日韓提高產品收益。
當時會觀察到很多有趣的差異。
首先是市場角度 :俄羅斯使用者很喜歡賽車類或者暴力類遊戲,也很喜歡聊天遊戲。阿拉伯地區,所有女生是不允許有任何東西露出面板。如果一個男生看到一個女生的胳膊,這個男生可能就要娶這個女生。因為壓抑得很嚴重,所以在阿拉伯地區有些女性指甲美容、髮型美容的應用可能就非常受歡迎。

而巴西雖然是個發展中國家,但大家付費率其實還蠻高的。另外,韓國平均一個人在手機裡裝的應用,其實是全球最多的,歐洲最少……挺多有意思的 insights 的。
開發者也會有差異 :歐洲人都普遍比較「懶」。有一次我建議歐洲客戶做某個優化,做完收入就能提高 50%,如果是中國人,可能恨不得第二天就能上線。當時我給那個歐洲客戶發郵件,那邊直接給我來個自動回覆,就說不好意思,我去休假了。關鍵是那公司一共是兩個人,主力之一就去休假了,一休假就休三個月。這些對於中國開發者來說是不可想象的。美國的開發者比較專業,雖然休息比較多,但是可能做事情會更有批判性思維。
我覺得做全球市場的好處,是你能感受到不同文化和使用者的背景、市場的差異,看到更大的世界。
UX Coffee :當時就是了解全球各種文化下的使用者怎樣使用電子產品,這些研究都是你自己做的?
王小雨 :很多是自己摸索的。在 Google 的時候,因為我是 sales,而且是全球第一個 100% 專注移動產品的 sales,所以最開始都是我自己寫的分析,去查的各種資料。分析相關行業、時間段、國家和地區的表現。Google 內部對資料比較敏感,尤其資料許可權一般是很難給到 sales 的,所以我當時光要一個表的資料許可權就要了半年,但拿到之後可能就極大地提升我的效率。另外, 每次去不同的地方,我都會請教別人,就去做很多一對一溝通,跟當地的開發者、客戶經理做深入溝通當地特有的情況 。
如何做出一款吸引全球使用者的產品
工作之餘,王小雨利用業餘時間,自己獨立開發了好幾個 App。創業的念頭,一直蠢蠢欲動。2016 年她終於下定決心辭去在 Google 日本的工作,回國創業。

王小雨 :當時做了很多嘗試:做全球市場的女性月經 App、短視訊社群、視訊編輯工具、星座、瑜伽……當時覺得市場空缺的都去做了。總共 20 多個,每個 idea 我都做出來了。 一般上線之後會優化一段時間,比如說看能不能優化到四周留存 30-50%。根據資料,來判斷這個事情成不成,不成就做下一個。
嘗試到第三四個月,在 2016 年 1 月 1 號開始寫 Castbox,4 號上線了,就用了三天時間。當時是在開原始碼的基礎上改,但後來都有從零開始重新寫了程式碼。 第一個版本驗證階段就用了比較簡單的,最快的方式去做。 最開始資料還不錯,所以後來就堅持下來了,其它的慢慢就停掉了。
第一個 Castbox 是用開源軟體改的。那個開源軟體其實是一個很 geek 的人開發的,裡面排名第一的節目是「Linux 開發」,第二「TED Talk for Technology」。
我當時改的時候, 第一件事就是改了不同地區的排名 :美國人看到美國人的排名,英國人看到英國人的排名。那時候還沒有時間寫個性化推薦,就只是改了大的排名。雖然美國人和英國人都說英語,但看的節目是不一樣的。美國人裡還會分說英語和西班牙語的人,他們看的內容也不一樣。我按照國家和語言這兩個維度做排序。
第二件事 ,我把中國排名第一改成了郭德綱,美國的排名第一改成了 This American Life,就是 把原來的技術播客改為一個更普適性的東西了 。

第三件事是,優化介面和整個操作互動。 使用者不會知道軟體的技術底層,但他們能感受到互動好不好用,有沒有自己想要的內容,推薦內容是不是精準。就是隻做了這些改變,其實這個 app 的使用者體驗就會變得很好了。
王小雨 :後來在美國的朋友推薦的一個人,開始做很多推薦演算法工作。我們還有個比較厲害的技術,把音訊都轉成了文字,並且給文字加了時間戳,再放到搜尋資料庫裡。這樣的好處是, 大家搜任何一個關鍵字,都能知道這個音訊的幾分幾秒有這個關鍵詞 。

UX Coffee :後來繼續做 Castbox 的時候,有沒有進一步去了解使用者?
王小雨 :後面肯定需要的,只是說 前期可能在選型階段,其實很難說踩得那麼精準 。個人的認知和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大偏差:你覺得這個東西好或者不好和這個世界的主流看法,其實是有很大差異的。而且有些東西,其實是做使用者訪談做不出來的,現在有了大資料分析應該會好一點。 除了行業直覺、資料分析之外,還需要我們多嘗試 。
這個事情就是這樣的,你的資料、資料分析師再多,不可能多過 Facebook、Google。Facebook 和 Google 每年還是會有很多的失敗專案。所以 有了資料分析,是能提高成功率,但它不能完全改變這個定律 。
反過來,快手之前有 30 多個失敗專案。今日頭條之前也是有久久搜房網、內涵段子這些專案在做實驗。所以本質上我覺得 還是得抱著一個開放的心態,不斷地去理解這個世界真正的使用者的需求,不斷去探索更好、更深的東西 。

UX Coffee :你們怎麼決定使用者需求的優先順序?
王小雨 :最開始那個時間段我們沒有產品經理,最大的產品負責人也就是我和 CTO。我們都不是產品經理出身,所以 早期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看使用者反饋 。我們現在會抓取 Google Play 和 App Store 每條評價。根據評分數來計價,五星評價中提到 A 功能,我們就算為零。如果一星評價裡面有某個功能,我們就會打四分。 功能點最後累積得分越高了,優先順序就越高。

沒有產品經理時,最快的方法就是收聽使用者反饋,看資料。產品經理加入後,因為他們會有自己的思考沉澱和方法論,我們也充分放權。現在很多產品功能還是產品經理來主導。
UX Coffee :在這個過程裡面設計師都是什麼樣的角色?
王小雨 :我們設計團隊有 3 個資深設計師,他們都是全棧設計師,有的時候他們自己會寫 PRD,互動、視覺他們也都會一起做。最近新招了一個剛畢業的小朋友,是偏視覺的,但最近他也在學著做互動,因為這對個人成長也比較有幫助。如果個人成長了,公司其實也就成長了。
賣房創業背後的「平常心」
UX Coffee :你是把北京的房子貸掉了去創業的,在跟你聊之前,我以為你是有一個很堅定的想法,再去創業。創業其實是一個有相當風險的決定。你當時有猶豫過嗎?或者說心裡會衡量這個風險和收益嗎?
王小雨 :當時在日本的時候感覺移動網際網路的視窗期快過了,我還是想努把力,看能不能做一點大的事。我就先離職,再看有哪些機會。當時想的是大不了創業不成功就再回去找份工作,這個也不是很難。
賣房這件事也沒有太多的猶豫,我當時就想賣了以後再買嘛,就其實對我來說就挺簡單的。我們最近有一個新的市場老大。因為我最近有些媒體記者採訪,他給我做培訓。他讓我說話要多一點情緒,比如說別人問這個問題,我就說當時很猶豫。但我就特別誠實地跟他說,當時真的沒猶豫。
我覺得遇到問題之後,總得去解決。 比如說沒有資源,找不到投資……當時最快的解決就是手頭上有套房,這是最方便的解決方式。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解決方法,就沒有覺得這是個多大的事。
UX Coffee :所以你對房子所帶來的「安全感」,其實不那麼在意。
王小雨 :對,我不是很介意,我也並不是很想買房,我覺得那房子還挺麻煩的,你還得老想著去交物業費各種手續。我覺得很浪費我時間。但賣了我就覺得挺省心的,也不用去操心那個房子,錢還能用來創業就挺好的。
UX Coffee :對你來說,人生的安全感是什麼?什麼是讓你感到有動力的東西?
王小雨 :我覺得就是 遇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你不斷地去接觸更大的世界,看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在這過程中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覺得這個挺好的。
但另一方面,我也會經常警醒自己: 千萬不能把運氣當實力 。有時事情做得好,其實不是個人能力強,而是趕上了勢能,包括行業勢能、個人勢能,有時候不一定是全靠實力。
Castbox 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也有些運氣成分,畢竟嘗試了 20 多個。你買彩票多買幾張,更有可能中到獎。 所以遇到瓶頸也好,現在做得不錯也好,其實平常心去對待就好了。
UX Coffee :創業是你有一個 idea,你要說服投資人、做事的人來加入,你是怎麼做的呢?
王小雨 :到目前為止,前前後後融了幾千萬美金,我們其實沒有嘗試說服或主動去找哪個投資人。除了 A 輪當時被投資人逼著去找了個 FA 去外面轉了一圈,但是其實後來也是主動找上來的投資人就很快就完成的。
我覺得大家都很聰明,大多數投資人是比我聰明的。他們其實很難被誰說服,他們通過自己的認知和判斷,認為這個事情能成,就會投資。他不相信這個事情,你再怎麼說服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的態度其實很簡單,就是 把產品做好,把使用者服務好,然後投資這些事情就其實很水到渠成 。
最開始的時候我沒有錢就賣了房,後來天使輪就是可能半個小時就完結了,Pre-A 是用了一個小時,A 輪用了兩週,B 輪不到一週。A 輪不是沒人投,是有人要 offer,但是投資人說你融資太容易了,你得出去碰碰壁,所以我們才出去轉一圈花了更多時間。 整個過程中其實沒有在融資上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就本質上我覺得還是團隊把時間精力放在產品本身。
團隊這邊也差不多,我這邊還是會持續招攬人,因為團隊對我來說還挺重要的,但是來不來,其實還是這個人自己的決定,我很難通過改變誰的意志讓誰加入,但我這邊可以做的就是招攬。廣撒網重點捕魚,我覺得這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捷徑,反正我是不喜歡忽悠的人,我個人也不相信這些有捷徑。 我就是多努力一點,去儘可能招攬人,總有人喜歡你,總有人適合你。

UX Coffee :剛剛提到投資的問題,你覺得自己的產品最吸引投資人的一點是?
王小雨 :我覺得他們比較看好這個大的賽道,然後在這個賽道里找一個做得最好的。比如說海外市場,我們肯定是目前 Android 平臺最大的。這可能也對他們來說比較好理解。我覺得 就是做到自己的行業第一就好了,然後慢慢別的東西就是隨踵而至吧 。
UX Coffee :你覺得 Castbox 的賽道具體是什麼?
王小雨 :他們覺得是 音訊媒體 吧,以前看新聞是看報紙,現在是 Twitter。以前大家看圖片的話會看雜誌,現在看 Instagram。以前看電視,現在大家會看 Netflix 和 YouTube……音樂也已經被取代得很好了,像 Spotify 等都做得很好。
但以前大家聽車載電臺,現在還是聽車載電臺, 現在應該有一個更先進、個性化、按需的音訊 。iTunes 的 Podcast 做了很多年,但蘋果並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在上面。Android 也沒有。 其實就相當於是大家有這種個性化需求,但是沒有一個好的承載平臺 。國內的喜馬拉雅、得到,都做得挺好挺大的了,但是在全球其它地區,其實基本上都沒有。投資人肯定比較看好這個賽道。

UX Coffee :你們當時會擔心 iTunes,或者哪一天 Google 或者 Spotify 做類似的產品嗎,會擔心大公司的競爭嗎?
王小雨 :除非大公司的主營工作是幹這個,不然其實還好。比如說你跟 Google 比誰做搜尋做得強,或者你跟 Facebook 比誰做熟人社交做得好,你很難 PK。但是 你做的不是他們的主業,其實不會有太多的競爭或困難 。
很多創業公司的失敗,是因為沒有戰略收入、沒有投資,或者招了幾個不合適的人,企業文化有問題,甚至合夥人不和……其實本質上創業公司,完全被競爭對手打死的概率是比較低的。
UX Coffee :作為一個創業公司 CEO,你需要負責的工作是什麼樣的?比較典型的一天會是什麼樣?
王小雨 :最近稍微有點不同,因為 我們在 Castbox 下面做了一個區塊鏈的實驗室 ,它是 Blockchain-based infrastructure for decentralized the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所以說現在我目前主要的時間是在這個專案上。因為這個專案在融資,前期的運營管理,後期的上交易所,以及找 marketing/PR 團隊,花了我比較多的時間。如果沒有這個專案,可能我的主要就是在找人,找錢和看行業方向。
用區塊鏈解決傳統內容生產的問題
UX Coffee :能不能介紹一下 ContentBox 這個專案?
王小雨 :我們在做音訊內容的時候,發現 很多數字內容問題,正好有些東西是區塊鏈能解決的 。比如對產生者來說,經常有中間商賺差價,他們付出的勞動沒有得到很好的回報。然後內容消費者的貢獻(閱讀、消費和分享)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內容平臺本身很多不是把精力放在設計產品上,而是把很多的錢花在版權拍賣上。
對於一些行業問題,我們希望通過 digital content 的區塊鏈 ContentBox,做一個共享的內容池,一個共享的使用者池,再通過一個統一的付款系統把兩者連線起來。大家應該都知道「快播」,快播有共享內容和共享使用者,但中間沒有付款系統。因為版權問題,它不能讓版權方獲利。沒有激勵使用者上傳內容,大家只願意下載,它就只能自己快取很多東西。它沒有讓版權方獲利,以及自己快取了不該快取的內容,所以這個公司就消亡了。
區塊鏈能解決到小額支付、快速支付隱私問題,然後激勵使用者上傳行為。其實是能服務使用者,但又能讓所有人受益。這是我們為什麼在做這個區塊鏈專案。
舉個例子,我們今年年初在紐約,本來要收購一家小公司。它是做製片的,做了 15 年每部劇都很成功。但我們卻能以很低的價格收購他們,因為他們在過去 15 年之內只做了 14 部劇。 傳統內容生產的效率很低,主要是因為資金效率低 :做出一個劇,需要一年的時間。製片人 1 月份要開始有想法,2 月份開始寫劇本,3 月份找演員,4 月份錄製,5 月份開始做後期,6 月份開始做宣發,7 月份上預告片,然後 8 月份開始推廣,9 月份正式上線,10 月份開始賣廣告,然後 12 月份才收到錢(因為這個行業是 30 天的付款)。
電視劇、電影這些就夠慢,相比起來音訊行業還算快了。因為影視製片拿到第一筆錢,才能準備第二年的劇:3 月份招演員就要給錢了,必須要保證當時帳上有足夠多的錢能夠預付部分資金。 這個行業做傳統融資是很難的,因為投資人是不投這種企業的。投資人只想投獨角獸,不想投這種盈利情況的公司。
另一方面,他們找粉絲眾籌也比較難。因為其實粉絲投 Kickstarter 很容易。我 100 塊投了,硬體上線後的正式售價是 200 塊。我相當於五折買下來了。但是如果你是買軟體、內容就很難, 這些東西是不可觸控的 。頂多送個 T 恤、馬克杯、筆記本……這些是內容行業送得最多的東西。
舉個例子,UX Coffee 這個專案已經做了三年,有很多粉絲了。你跟粉絲說我要眾籌,告訴大家我們之前做了什麼事情,接下來打算做什麼事情,預計會花多少錢等等。大家就可以登入 ContentBox 去投你們,支援你們做新的內容。或者 UX Coffee 稍後再找訪談嘉賓,就不用送馬克杯、筆記本了,你可以直接送點你們的 token,因為你們的 token 會升值。

因為每個使用者是用 Castbox 登入,用 box token 投你們。所有這些東西是寫在 smart contract(智慧合約)上的。以後比如說你這個東西做完了,只要是在 Castbox 平臺上釋出,所有最開始的這些人都可以受益。 所以就相當於是你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事,現在都可以用這種智慧合約、區塊鏈技術來很好地解決。 然後如果我們把付款,包括小額支付、及時性、多方支付、手續費、隱私等等,把這樣的 payout system 做好,剛才提到的事情就能實現,我個人是挺興奮的。

現在區塊鏈像十年前的網際網路,我覺得還挺多機會的,我覺得人和人之間智商其實差異不大,所以本質上還是得踩對大的勢能,然後絕對的努力,夠虛心,不斷用空杯心態去多接觸多學習。
Castbox 已經有 2.5 億美金左右的估值。但是我們現在去做 ContentBox,做區塊鏈,其實又從零開始了,又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請教別人,回到小白的狀態了。 我覺得就是不斷地放空自己。不要覺得自己做得挺好,那我們就不要看新的機會了,這其實是挺危險的。
參考連結
Castbox 官網: ofollow,noindex"> https:// castbox.fm/
ContentBox 官網: https:// contentbox.one/
ContentBox 微信公眾號:ContentBox
本期編輯:@珊爺
你可以在蘋果的播客 app、網易雲音樂 、喜馬拉雅 FM、或是任何泛用性播客客戶端搜尋 「設計咖」 ,就可以找到並收聽這期採訪的完整版音訊。
微信公眾號 uxcoffee —— 每週一杯手作設計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