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 泛興趣 | 雲端計算篇 :定義、業務與市場格局
雲端計算:大眾感知較遠,但正成為覆蓋B端的基礎設施
對比起去年風口中的AI,與語音、視覺等智慧互動對C端生活產生直接影響,科幻影片留給大眾富於想象的人機互動可能,以及今年風口中的區塊鏈、數字貨幣,直接與人們財富掛鉤,大眾紛紛入場,雲端計算就給予大眾感知層面,可以說是離大眾最遠的一個技術領域。於我而言,不過是在16年末,瞭解工業4.0階段時,稍微提及與雲端計算相關的雲端儲存空間便利性,便沒有更多深究。
但云計算,被定義為繼大型計算機(Mainframes)到客戶端伺服器(PC Servers)之後,第三平臺移動互聯(Mobile Internet)裝置獲得業務交付能力的基礎性支援技術,是個有意思的提醒:雲端計算在現階段終端裝置逐漸成為企業的基礎設施。噢,對應的,雲端計算是什麼也只有含糊的認知,不如著手梳理一番。
市場規模
在瞭解(冷調的)雲端計算之前,先來看看(暖調的)市場資料。市場研究公司Synergy Research資料顯示, ofollow,noindex">2017年雲端計算市場規模達1800億美元 ,按市場規模絕對值來算, 對比2015年的1100億美元 ,雲端計算在近兩年增長超過60%。同比2016年,雲端計算服務中,IaaS、PaaS增長速度最快,達47%。Amazon和Microsoft是這兩個服務模式的頭部企業。SaaS年增長率達31%,該模式Microsoft和Salesforce是頭部企業。
接下來看看(港真)並不有趣但必要基礎的雲端計算定義。
雲端計算是什麼
按內涵定義,雲端計算, 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體資源和資訊可以按需求提供給計算機各種終端和其他裝置。
不過,內涵定義是解讀某一概念直達基礎本質的一個切入點,但對於新手瞭解一門技術而言,其大多時候不是一個友好的切入點,因為直達基礎本質也同時意味著簡潔抽象。相較而言,從概念外延相關元素切入,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外延包含更為具體、可近距離可感知的例項與範圍。
在此我也嘗試從雲端計算的外延相關元素切入,具象化理解雲端計算。此處所指外延相關元素,不是直接指雲端計算外延的相關技術(包括分散式計算、平行計算、網路儲存、分散式儲存、虛擬化、容器計算、負載均衡等),而是更進一步,基於外延技術,雲端計算技術實現的、相對接地氣的業務邏輯。

來自wikipia
一圖勝千言。如圖,雲,提供基礎設施服務(IaaS)如計算、塊儲存、網路。提供平臺服務(PaaS)如物件儲存、身份認證、執行時機制、資料庫。軟體/應用服務(SaaS),為監控、內容、協作、通訊、金融等提供相關支援。雲在提供基礎設定、平臺以及應用支援,按特定規則/按需分配軟硬體資源與資訊給終端裝置,包括B端、C端的伺服器、電腦、手機等。
簡單而言,雲端計算的基本業務邏輯:基於資源池,為終端裝置分配執行應用需要的網路、計算、儲存服務(以及安全、穩定)支援。
雲端計算業務
開文提及雲端計算是新一代終端裝置,移動終端的基礎性設施,這意味著雲端計算在移動端的應用覆蓋面會是普及性的(任何都可以涉及、並利用)。在定義上,我們也釐清了雲端計算的基本業務邏輯。現在來看看,雲端計算技術的業務形態。
業務形態,可以按上文提及的基礎設施、平臺、軟體服務三種服務模式劃分。這個維度,與雲端計算服務的技術服務層次(是基礎底層、還是偏應用層的服務)相關。亦可以按部署模型,將雲端計算劃分成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等。此處部署模型,可以理解為部署/服務物件、許可權的範圍。其中,做一個區分,公有云與私有云的區別在於:1、服務物件分別為大眾、特定機構,2、前者服務物件對雲資源控制度低、後者服務物件可以擁有、管理、運營雲資源。前者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付費的公共服務,後者是面向付費機構、為企業傳統資料中心延伸服務。混合雲,是公有云、私有云的搭配,企業會根據業務需要,選擇對應服務組合(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服務佔比多,根據企業需求)。
對於入門者而言,上述的業務類別劃分還是抽象了些,在這裡引用C端使用者也可以感知到的商業場景舉例,瞭解雲端計算落地應用。包括遊戲、金融、電商、零售、物流、物聯網、醫療、直播、政務等。
比如在遊戲領域 。將遊戲的執行過程從遊戲終端轉移到雲端,遊戲不再依賴遊戲終端的硬體能力,遊戲玩家們再也無須通過堆硬體的方式來玩最新的遊戲了。比如雲遊戲Gaikai公司為Sony的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部門的流媒體服務PlayStation Now提供雲遊戲技術。
在新零售,基於雲端支援,大資料驅動的線上線下一體化,一套簡單的系統,消費者完成決策、購物、交易。供應鏈物流同理。
額外補充下,要建立雲端計算商業生態,大公司一般是基於已有業務延伸,讓生態客戶參與。比如阿里雲最初是從電商賣家企業,騰訊雲是從社交、遊戲、通訊開發者,京東雲從物流、電商做起。
總體市場格局
基於規模經濟效應,雲端計算領域會形成一個強者愈強的市場局面。雲端計算服務商越能提供大量資源給使用者使用,資源池資源被請求的靈活度、即時性越高,這意味著資源越多、服務接受者越多,使用效率越高、成本越低,進而形成強正向反饋迴圈。另,Gartner報告顯示,2021年,排名Top10的雲服務供應商將佔到IaaS市場近70%的份額,而2016年該數字為50%。
就Top企業市場份額分佈而言,2006年就開始佈局雲端計算的Amazon佔比最大,為34%。Microsoft佔比11%。

2017 雲端計算市場份額佔比
在中國,2017年中國IaaS市場,阿里雲和騰訊雲上半年市場份額已經達到57.2%。其中,Synergy 報告顯示,國內阿里雲2018年第一季度已超過IBM。阿里雲自2016年至今連續季度增長達100%左右,即正在高速增長。

cloud computing 解釋來源,AWS、微軟、saleforce等top企業
此外,在文首就有提及雲端計算Top企業的排名,有意思的是,我在Google搜尋關鍵詞時,Cloud computing名詞解釋來源便有對應的頭部企業(Microsoft、Amazon、Saleforce、IBM等)。
雲端計算Top5企業都有大規模生態基礎(即已是大公司規模),那麼獨立雲初創公司的生存空間是否樂觀?就國內方面,基於融資規模,雲端計算初創公司獲得的資本支援可以說是比較樂觀的,比如最早一批 公有云創業公司中UCloud2017年完成9.6億 融資。還有上半年的一個融資榜單,以供參考。

雲端計算創業公司融資資料
問題有什麼
資料安全問題。
2017 年 3 月,微軟 Azure 公有云儲存故障導致業務受影響超過 8 小時。2017 年 6 月,亞馬遜 AWS 共和黨資料庫中的美國 2 億選民個人資訊被曝光。雲端計算資料安全問題日益凸顯。今年生效的歐盟《一般資料保護條例》(GDPR),對資料處理者的資料保護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在孫宇熙老師《雲端計算與大資料》一書亦提及:在我們走過的網際網路到雲計算曆程,有太多時候敏感的資料是被迫在裸奔。Gartner報告預測與計算安全指標將成為政府、高校及其他雲端計算應用方的首要考慮因素。
除卻安全問題,至於更具體的技術瓶頸、難題就不在此文深究。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瞭解。(手動微笑)
-----------
本文為雲端計算入門系列,轉載請備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