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未來90%銀行業務都由科技與人共同完成
央廣網北京11月30日訊息(記者 易珏)“未來90%的銀行業務都是科技跟人共同完成的。科技跟人融入同一個流程,這才是未來的方向。” 29日,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階研究員何飛在第二屆稅銀互動論壇上談及科技與金融的關係時,提出了以上觀點。
何飛認為,商業銀行小微展業存在五大困境。
一是,客戶困境。客戶結構較單一,存量客戶流失快,客戶管理不夠精細。
二是,不良困境。小微貸款整體的規模高於其他貸款,但不良率也是高於整體。如果未來沒有差異化的定價,會發現這是不可持續的,而且銀行的動力也不足。
三是,產品困境。銀行在線上產品相比網際網路整體比較弱,如果銀行徹底轉身,銀行有這個實力跟網際網路業態去做競爭。“當然我們希望是合作,不希望搞太多競爭。”何飛說。
四是,不平衡困境。
五是,主陣地困境。商業銀行的分支行,未來要成為小微服務的主力軍。
何飛表示,造成這五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商業銀行思想認識不到位、客戶定位不到位技術支撐不到位、風險管理不到位以及政策激勵不到位。
“我們覺得大企業和小企業相比貢獻高,如果把賬算一算,會發現大量的小微組合起來會比大企業獲得的貢獻更高。”何飛指出,商業銀行需要從技術角度作為突破口,去解決小微困境。
第一,金融科技有助於銀行提升小微獲客能力。
移動網際網路可以有助於精準獲客。大資料技術開展個性化營銷,網際網路的渠道可以實現資料化、智慧化、分層化。大資料技術有助於精細化管理客戶。
第二,提高小微的服務效率。
小微服務效率之所以效率不高,可能是因為審貸流程沒有做改善。如果基於多元化的資料獲取和技術支撐,從貸前、貸中、貸後都進行一些線上化、自動化的審批過程,從申請評分卡到催收的評分卡,能夠提升小微服務效率。
第三,有助於提升小微風控能力。
第四,金融科技有助於降低小微服務成本。
如果是按照500萬元一年期的小企業貸款,大多數銀行資金成本按照3.3%計算,還有營運的成本,增值稅稅金的成本,預期損失增量,經濟資本成本等,總共成本是34.2萬元,如果豁免增值稅,大概28.63萬元。2018年三季度單戶授信500萬小企業,平均利率5.93%。年利率29.65%。如果沒有豁免增值稅,銀行在虧損放貸,不可持續。
如果金融科技能夠助推銀行在低成本負債上面有所觸動,低成本負債能夠提升,整個資金成本就會下降。此外,如果做好科技佈局,會發現不需要這麼多人,運營成本也可以下降。
何飛建議,商業銀行要把握網際網路+金融+產業的發展大趨勢,全方位、高質量搭建金融科技應用平臺,深入推進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合作,加快建立基於大資料的授信機制與風控模型,完善促進“科技與人”協同發力的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