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祥:不要妄想通過上市獲得企業核心能力
圖片來源:網路
11月26日,同程藝龍繼今年6月提交IPO申請書後,終於正式登陸港交所上市,成為港股OTA第一股,開盤10.78港元,較發行價上漲10%,以開盤價計算, 同程藝龍市值221.51億港元。
港 股OTA第一股誕生
早上9:30,伴隨著現場倒計時,同程藝龍聯席董事長吳志祥與同程藝龍執行長馬和平掄起鼓槌,共同敲響了上市銅鑼。
過去三年,同程藝龍總體收入和盈利均保持著大幅增長。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同程及藝龍合併收入人民幣28.3億元,合共盈利人民幣8.45億元(未調整),已超過去年全年的合併盈利;經調整後合共盈利為人民幣6.35億元。
對於同程藝龍的未來發展規劃, 據官方公佈, 計劃 在未來側重於優化人工智慧技術, 通過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繼續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旅行解決方案,並且將逐步擺脫以往OTA發展初級階段的模式,從OTA向ITA(Intelligent travel assistant)發生轉變。
從白手起家到成為知名的企業家,吳志祥的15年創業歷程值得每一位創業者學習。 優米有幸成為他創業路上的見證者與陪伴者。
十年磨一劍
成功不是一步登天,創業之路不平坦。
12年前,他是CCTV《贏在 ofollow,noindex">中國 》創業大賽的01號選手;12年後,他是《贏在 中國 創始人特訓營》創業導師,吳志祥帶著“十年磨一劍”的信念,實現了他12年前許下的豪言。
「我是江蘇蘇州的吳志祥,我的專案是同程旅遊網,我的目標是把同程旅遊網做成 中國 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旅遊社區」,2006年CCTV《贏在 中國 》創業大賽的01號選手吳志祥在臺上略顯青澀地說出了他的“豪言壯志”。
比賽場上,短短了120秒專案陳述,他拉著同事演練了8個小時,乃至於這段經歷成了今後同程2萬左右員工必看的一段視訊。他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告訴每一個人,當你遇到一個機會時,一定用盡全力去抓住它。「《贏在 中國 》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機會之一,而我花了8個小時用盡了全身力氣抓住了這次機會。」
「從2006年的《贏在 中國 》結束以後,我們就不斷的在思考,我們的商業模式到底應該怎麼走,在2006年到2008年期間,我們不斷地拜訪投資人之後,我們最後還是決定,一定要進入大眾旅遊市場。」這也是當時《贏在 中國 》評委跟吳志祥反覆討論的,要勇敢地進入一個大海里,哪怕做一條小魚,也比在一個有天花板的市場掙錢要強。
經過持續兩年之久的艱難轉型,2008年,吳志祥帶領同程完成了B2B向B2C轉變的起步階段。2010年做到1個億的時候,預示著同程從一個B2B的公司比較成功地向B2C完成轉型。至今,公司團隊也從當時的80人團隊增長到超過12,000人,公司年銷售額超過200億。
摔過跟頭,掉過火坑
持續兩年之久的轉型異常艱難和痛苦,轉型意味著是什麼呢?新的方向沒有出現,舊的業務還要維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一種無知者無畏的精神。
2018年2月,優米創始人王利芬對話吳志祥,覆盤十幾年的創業路。看似輕鬆地對話中,吳志祥一路走來的艱難顯而易見。
「 我們摔過跟頭,掉過火坑。 」
「員工從八十人到一萬人其實是非常艱難的,我記得2008年我們挑戰從700人一下增加到1700人的時候,那段時間我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我自己在年報中寫到,真的好像開著一輛車,然後漆黑一片,沿著山路去往上爬,等開到山頂,天亮了往下一看全是懸崖峭壁。」
在創業過程中,吳志祥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在經歷了企業遊說、融資、價格戰、反水糾紛等困難後,如何運作上市是接下來的動作,分拆是他佈局的第一步,與攜程藝龍合併則是加速上市的第二步。
不要妄想通過上市獲得核心能力
直至今天,同程藝龍敲響了港交所的上市銅鑼。上市對於吳志祥意味著什麼?
「上不上市,對於一個公司的價值不會有太大變化」,在對話中,吳志祥認為,一個公司並不會因為上市就變得特別厲害,特別有發展前景。而是在上市之前,公司就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上市則是一個鞏固核心能力的過程。
不要妄想通過上市獲得核心能力。
吳志祥“十年磨一劍”取得階段性成功,而創業者需要關注不是最後的成功,而是創業的過程。吳志祥在對話中告誡 創業者 ,要有穿越時間長河的眼光、能力以及心境。
大部分創業者必須要忍受時間的煎熬,短時間就能成功的只是小概率。
「 中國 旅遊業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 中國 的旅遊收入能達到2.5萬億人民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也是我跟我的團隊值得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做的一件事情。」這是 12年前,吳志祥在《贏在 中國 》賽場上另一個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