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未來更多優質的內容只會通過「推薦」獲得,而非「搜尋」?

如題,一個奇怪的現象: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公眾號,也常常瀏覽推送的文章,但大部分的公號作者,我們並不是通過搜尋新增的,而是被內容所引導關注。
這意味著什麼?
“公眾號裡面的文章很適合你的口味,而這些文章卻不是你通過搜尋所獲得的。”
搜尋本是高階的使用者行為,帶有極強的目的性,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比不上精準的推薦。也就是說,你不一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就連搜尋都滿足不了你對內容的精準需求。
國內的社群產品不少,但真正能做起來的社群除了頭部頂級的那幾個,剩下的幾乎還停留在尋找商業模式,等待變現的階段。
過往社群的商業模式歸根到底就兩種:
流量廣告變現;
會員付費服務;
前者是建立在使用者身上的商業模式,重點是如何做拉新和留存,後者是建立在內容本身的商業模式,重點是內容的付費轉化能力,意味著內容需要具備很強的可讀性、指導性。
未來社群的路在哪裡?結合著上一篇內容生產、分發和消費的過程,加上對未來社群商業模式的思考,至少我是這麼看的:
-01-
未來的內容分兩種:高週轉和高質量
現代人的耐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對於長達幾千字的文章,他們更習慣是一拉到底,反觀短視訊這種單位時間內獲取大量感官刺激的方式,更能讓人欣然接受。
生活中,很少人會重複去看一段娛樂新聞、一段搞笑視訊甚至是每天的新聞資訊,這些快餐類的內容大多通俗易懂。
高週轉內容
你聽一次或者看一次,知道有這件事情,笑一笑就過去了,它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填滿你這段原本就“沒有安排”的時間段,沒有誰會在忙到不得了的時候拿出手機刷抖音。
這時,你是在被動消費內容,它的可替代性很高,不刷抖音也許你可以去看快手,只要哪個更有趣,能更好地把時間“浪費掉”,使用者就更傾向於這個行為。
為了不讓使用者流失,儘可能“霸佔”使用者的零碎時間,抖音的內容週轉率就需要特別高,一條接著一條,儘可能地不重複。
從吸引人的標題到封面圖,由文字過渡到短視訊,點開後直接到高潮部分,看完自動直接進入下一條,這些一連貫的無腦操作都是為了在延續使用者的使用時長。
視訊和圖片具有天然的優勢,所見即所得,對於大多數不需要經過思考的內容,視訊和圖片顯然是最佳的傳播形態。
所以高週轉的內容以短視訊、音訊、圖片為主要傳播渠道,其中短小是高週轉內容的特徵。
在高度碎片化的休息時間裡,使用者大多是隨時開始、隨時結束,從來不會擔心錯過了什麼好內容,只要在我刷的時候有好東西看就行了。
高週轉的內容形態更適合去做流量廣告變現,因為它更強呼叫戶的持續使用時間,已收割使用者的注意力為主要盈利方式,以粘性為核心。
高質量內容
另一方面,由於文字閱讀在經過大腦的時候,需要做一定程度的轉換,大腦反應的時間會比視訊和圖片低一些,比較不可控,所以重複的次數較多,但效果更為深刻。
人的一生會不斷在成長和學習當中,但速度迥異。如果把一個人的能力比作為一套作業系統,所謂的升級就是發現新版本,下載安裝並使用。
這個時候,能否及時發現新版本,對於系統的升級就至關重要,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當中,新版本都會體現為:
新的解決方法
新的戰略思維
新的技術手段
新的商業模式
這些東西是在時代的變化和摩擦中覆盤總結下來的,幾乎都還存在於那波衝在“最前面”的人的腦海裡。知識的輸出途徑十分有限,傳播渠道更是鳳毛麟角。
沒有教材、沒有老師、沒有相關的專業、更沒有相關訊息。這部分內容的現狀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著這四種問題,在社會上相對稀缺,但實用價值卻是顯著的。
所以,有啟發性、可執行我認為是這部分內容最明顯的標識,一方面強調思考深度,而另一方面則強調執行實踐。
高質量的內容屬於主動消費,你會為了一部好看的電影排隊看首映,你會為了等一本好書參加預售。主動消費能帶來更多的有效轉化,替代成本很高。
使用者會在更多的固定場景裡消費:在晚上自我學習充電的時候,在上班遇到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這部分內容二次檢視率高,使用者忠誠度高,使用場景固定。
唯一的缺點是這部分受眾相對較少,市場規模遠比高週轉內容的低。
高質量的內容形態更適合去做使用者付費,因為它是以固定使用者群體的有效轉化為核心。
-02-
網路效應,是內容產品的下一個里程碑
內容產品的使用者始終跟著內容走,哪裡有好的內容,流量就會流向哪裡。倘若只有內容的穩定輸出,使用者的流失是必然的。
如果有更高的創作補貼,更好的展示渠道,優質內容的流失也是必然的,這類產品的成長是可以通過資本運作來催化的。
此時使用者的遷移成本極低,我無非就是換個地方繼續消費內容而已。這個時候,你的競爭力是單一的,幾乎沒有任何壁壘。
未來的內容產品,更應該下沉社交關係,在內容消費的同時,通過其他使用場景建立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形成網路效應。
使用者有了社交關係,他看中的就不再只是內容本身了,有可能是他在社群裡的影響力、人脈關係和商業價值。
此時,使用者的遷移成本比以前高多了,內容產品的發展路子也越走越寬。
-03-
內容產品的新路線:讓內容主動去尋找使用者
現在大部分的內容社群,走的還是內容搜尋的路子,也就是我想要找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我還需要在對應的內容池裡搜尋,最好篩選出目標內容。
這個路子的社群大多用的還是流量的思維,期望通過做SEO、優化關鍵詞、大量渠道推廣去獲取新客,然後再做轉化、做留存。
可是,現在的流量越來越貴了,也就意味著獲客的成本越來越高了。大量前期的推廣和品牌投入,不一定能覆蓋掉使用者的LTV(生命週期總價值)。
可預見在將來,拉新的速度越快,錢燒得越多,在還沒有獲取到一定量級的新使用者時,產品有可能就已經崩盤了。
讓使用者主動去搜索內容這條路,現在是越來越難走了,但取而代之的,會是讓內容主動去找人,這是一種內容匹配的新打法。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以下就是我的個人分析:
在網際網路剛普及的時候,“觸網”使用者的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還是很低的,這個時候獲客成本極低,基本上每個產品的新使用者數提升都有“人口紅利”的一份功勞。
那個時候觸網的途徑很單一,只有瀏覽器,搜尋是一個極為高頻的行為,這時渠道和品牌的辨識度是十分重要的,這將決定著使用者會搜什麼關鍵詞,以及點選關鍵詞後會去到什麼地方。
所有的商業付費場景,儘管轉化率低,留存也低,但卻可以通過強大的新人比例去平衡,畢竟獲取成本也低。
可是直到今天,微信的日活已將近10億,側面說明了中國的觸網使用者差不多已到達了上限,所謂的網際網路新使用者將已成為“稀有動物”。
在智慧手機的普及以及網路協同的催生下,10億使用者的“觸網”途徑十分多樣化,搜尋不再是一個高頻行為,反而推薦和匹配的比例在不斷提高。
就像現在你開啟大眾點評,很少情況下你是去精準地搜一家店鋪,更多的是檢視一下附近的美食,看看有什麼好的推薦,這就是匹配的過程。
哪怕你就站在這家店門口,你也會開啟點評來看一下它的評分高不高,是否合適。使用者開始更關注事物與自己本身的合適程度,早已超越了簡單的需求層面。
今天,社群新使用者的獲取方式將會發生巨大的轉變,在渡過野蠻增長的階段,內容產品已步入資料增長的佇列。
在每個內容社群裡面,每篇文章每個視訊每個內容載體,都會是一個單獨的產品,這些產品將會服務於一群需要它們的使用者。
當這部分使用者感受到了當中的產品價值,使用者會留下來,並反覆消費。如果使用者對這個產品感到滿意,很可能會把這個產品推薦給他的朋友。
而內容平臺真正需要做的,就是監控每個“產品”從獲取 > 啟用 > 留存 > 營收 > 推薦這五個過程,不斷優化當中的轉化比例。
現在的網路傳播成本就等同於以前網際網路剛普及時的獲客成本,我們也從傳統的搜尋內容將會過渡至匹配內容的時代。
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場景下,看到合適的內容。這才是未來社群的發展方向,以後的推薦也許只剩下兩種:熟人推薦和機器推薦。
慢慢地,你可能會忘記:什麼是搜尋?
第12篇 | 3098字
原創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雅格布(ID:jacob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