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會責任,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借鑑阿里?
昨天,阿里公益平臺上的各項愛心捐款,累計突破300億筆,這是一個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了不起的數字。結合前段時間阿里公佈的帶動就業,納稅,助力中小企業的數字:納稅516億,帶動納稅2581億,創造直接就業崗位和間接就業機會4082萬個,給中小企業放貸了1萬億。阿里今年交出的社會責任成績單格外突出。
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阿里社會責任的體現,不是一錘子的捐款捐物,也不是自己木秀於林的出手闊綽,而是帶動全民性的實現一種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並且把“做好事”融到“做生意”裡,同時幫助解決了社會問題。
馬斯洛有個著名的個體五層社會需求劃分,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的自我實現,其實,在現今的商業社會中,企業一樣有五層需求。按照我的總結,可以分為交易、盈利、規模、效率和社會責任。
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首要解決的坑是交易與盈利,中等企業關注的是規模和效率,一旦企業做大,變成了“社會企業”,那麼,如何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就變得比什麼都重要。
什麼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呢?簡單的說,就是一家企業不能僅僅關注和糾結於自己的商業利益,也應該兼顧社會利益,在社會上起到正向的引導作用,這並非簡單的慈善,也不是靠捐款就可以完成。
每年的4月,都是大企業釋出社會責任報告的時候。最近,包括交通銀行、中核、金融街、蘇寧易購、京東方、恆生電子等企業均釋出了社會責任報告,也從各個角度呈現了自己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對於這些企業,我們都給以“點贊”。
在這裡,人們也注意到,作為年營收超過2400億人民幣的中國最成功的數字經濟體,阿里巴巴每年都會發布關於納稅、就業、脫貧等等一系列的社會責任資料。
根據阿里巴巴的相關資料顯示, 2018年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金服集團總計向國家納稅516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納稅2581億元,創造直接就業崗位和間接就業機會4082萬個,同時主動為中小企業減負250億元。
研究對比就會發現,阿里巴巴的社會責任報告中,並沒有大篇幅的介紹對外捐款,也沒有慈善領域的太多“樂善好施”,而是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帶動效應”上,通過自身積累的數字技術了服務全社會。
在《經濟參考報》主辦的數字經濟平臺的社會價值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就普遍認為,以阿里為代表的平臺型企業減少了社會搜尋和匹配的成本、促進就業及就業的匹配、升級、創造,產生較低資源消耗的健康稅收,產生了正向的生態價值。
從小事做起日積月累,阿里系的那些小玩意卻成就了大事業
做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企業要踐行社會責任,空喊口號,做些面子工程,實際對社會價值不大。
一點一滴的從小事做起,積少成多,積沙成塔,這阿里巴巴作為一家平臺型企業最好的讓企業責任落到實處的方式,也是其特有的能力所在。
所以,我們看到,在阿里系企業裡,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越來越吸引老百姓。比如,每天早上起來在螞蟻森林裡收取綠色能量,很多人為此訂上鬧鐘。還有,很多人在支付寶的螞蟻莊園裡養雞,用自己的愛心雞蛋去捐助社會公益。看起來,這些都是不能再小的小事,可結果卻是震撼的。
例如,有個經常點外賣的使用者,每次都選“無需餐具”,一年節省了不少一次性餐具,後來餓了麼送了這位特殊使用者一張會員卡。有一位開著養雞場的年輕人還在每天每時每刻餵雞捐蛋,由此獲得了支付寶的“真雞蛋”錦鯉,這幾千個雞蛋也被轉送給了需要的人。
眾人拾柴火焰高。更為重要的是,正是這些普通人的小小的舉動,累積起來變成了巨大的社會力量。螞蟻森林已經給內蒙阿拉善沙漠帶來了生態改變,閒魚上巨量的舊物回收讓綠色迴圈經濟蓬勃發展。
一呼百應,阿里模式啟動了社會價值的“槓桿”效應
作為一家企業,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如果僅僅將踐行社會責任拘泥於自身的投入和奉獻,雖然也是盡職盡責,但還是無法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並沒有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在這一點上,阿里巴巴有著清醒的認知。在社會責任實踐中,阿里巴巴致力於帶動效應,讓自身的投入產生類似於槓桿效應的社會價值“乘數”,鼓勵和帶動更多企業創造和踐行更大價值,形成良性迴圈。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淘寶村不僅帶來了電商的生意,還帶來了物流、包裝的叢集,增加了服務業的就業。用較低成本,把就業潛力變成了就業崗位,解決了很多‘草根’的就業。數字經濟對緩解社會矛盾是有貢獻的。與過去的大型企業不同,類似阿里這樣的平臺企業,“能帶動一群中小企業往前走,產生了成熟、放大效應”。
可以這樣講,阿里巴巴自己有數萬員工,還創造了數千萬就業機會;阿里自己每年數百億納稅,由於平臺效應好,商家的銷量事先增長,由此帶動了平臺上商家納稅,惠及全國各省市區;阿里的淘寶村、快遞、老字號手藝,都是通過平臺、數字經濟解決了以往經濟模式下無法解決的問題。阿里巴巴把社會責任從加法變成了乘法,實現了社會價值的倍增,甚至是幾何級數的增長。
資料顯示,阿里平臺完成了300億筆捐贈,95%的捐款不超過1元錢,其中一名網友過年一年半捐了3萬多筆,平均每天捐60筆。正是這樣的千千萬萬人在阿里平臺上的小行動,實現了馬雲常說的“公益心態,商業手法”,讓社會價值實現最大化。
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實現商業利益與公眾利益、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
在很多人看來,商人自古輕別離,重利而忘義,一家企業總是要使用各種手段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雖然這樣的理論也有正確的地方,但我們看那些基業長青的企業,卻都能很好的兼顧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把自己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對於一家成功的企業而言,無非就是兩種道路。一種,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使用者優勢和其他資源來搶奪同行的蛋糕,集中於現存市場中來競爭,將自己做大,或者壓迫競爭對手的空間,最大化的將自己壟斷優勢發揮。另一種,利用自己的資金、技術以及其他資源來不斷突破無人區,在不斷的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獲取自身的商業利益。
顯然,阿里巴巴屬於後者。在阿里巴巴的成長過程中,就一直在解決社會問題。當電商始終發展不起來的時候,阿里巴巴創造性的推出了支付寶,用“滿意才付款”的新流程新業務解決了中國社會商業交易中的信任問題,從此,阿里巴巴步入了快車道,而中國的電子商務也因此爆發式增長,實現了全球領先。
資料顯示,成立近4年的網商銀行,是一家沒有線下網點,基於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技術的“網際網路銀行”。2018年,網商銀行為小微企業放貸1萬億,其中100萬以下的佔96%。網商銀行服務了超過1500萬小微經營者,在資金成本偏高的環境下,2018年貸款平均利率下降1%,2018年貸款筆數增長60%。網商銀行還跟各地稅務等相關機構合作,建立稅銀互動生態平臺,合作之後可觸達納稅企業1000萬,戶均授信額度提升10倍,貸款規模增長400億。
可以說,阿里巴巴經濟體中的電商平臺和新零售、支付寶、菜鳥等分別解決了交易中的不同問題,這些平臺的建立又幫助解決或者優化了社會的就業與就業匹配問題、社會的商業信任環境等問題。在這些方面,整個中國電子商務、零售行業都是受益者,整個社會都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