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外賣比重下降,美團持續加碼To B業務

正在力圖變革的美團,以及站在其背後的騰訊,在未來會再次證明這個模式的可行性?還是會開闢出新的模式?
文 | 圈哥
“九敗一勝”的王興天生具有不斷嘗試的基因,這也給造就了一個“無邊界”擴張的美團,外賣、酒旅、零售、出行……似乎每個行業都能看到美團出沒的身影。但如今看來,在“無邊界擴張”的幌子下,美團或許醞釀著一個巨集大的戰略目標。

近日,美團點評公佈了自9月20日上市以來的首個季度業績報告。報告指出:美團Q3總營業收入為19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7.2%。具體到各項業務,餐飲外賣整體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84.8%;到店及酒旅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46.8%;新業務及其他收入35億元,同比實現近5倍增長,達到471.3%。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雖然美團餐飲外賣業務112億元的收入大約相當於2.2個餓了麼,且仍處於高速增長的態勢。但在美團內部,餐飲外賣業務營收佔比卻在逐漸收縮,從去年同期的62.5%下降到如今的58.6%;與此相應的是,新業務及其他分部的營收佔比卻由去年同期的6.3%迅速上升至今年的18.1%。
一降一升之間,美團的戰略重心已然悄然發生改變。
與紅紅火火收購摩拜單車、在網約車領域和滴滴開戰等“大事件”相比,供給側改革、To B業務雖然很少為外界關注,但卻一直是美團發力的重點。
美團的核心在於“吃”,而美團在餐飲領域的To B佈局可謂是“蓄謀已久”。早在2014、2015 年開始,美團點評就相繼投資了包括天財商龍、美味不用等10家ERP廠商。而到了2016年,這一投資數字已上升至52家。隨後,美團點評推出了餐飲開放平臺,將這些投資過或者未投資過的餐飲ERP服務商裝進了它的“口袋”。據悉,全國的1000家餐飲ERP服務商大約有619家都接入了美團的餐飲開放平臺。

不僅如此,美團還於2016年推出了一個針對商家的餐飲供應鏈業務,即“快驢進貨”,主要為商家提供米麵糧油、生鮮蔬菜、酒、餐具、紙巾、印表機等產品,以降低餐廳的採購成本。
繼餐飲之後,美團點評還於2017年釋出了生活服務開放平臺,為線下商戶提供團購、資料統計、會員等通用解決方案,如KTV增值服務運營商K米、美業網際網路唯美會、醫療資訊化SaaS管理軟體領健等相繼接入這個平臺。
而在酒旅方面,美團在進入酒旅市場時,就已經通過收購酷訊來加強其在旅遊領域的產品技術能力;在中低端酒店業務上,也投資了酒店SaaS+PaaS服務商別樣紅。
此外,美團點評還佈局了金融業務。目前,美團手中握有支付、小貸、銀行和保險經紀4塊金融牌照,主要為美團平臺上的中、小商戶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
…………
如今,網約車業務早已被美團按下暫停鍵,而To B業務卻在各個方面如火如荼的開展。前不久,美團還進行了新一輪架構調整,去年的到店、大零售、酒旅、出行四大業務體系搖身變成了兩大平臺(使用者平臺、LBS平臺),兩大事業群(到店和到家)以及兩大事業部(快驢和小象)。餐飲B2B獨立為快驢事業部,被賦予餐飲供應鏈的平臺職責,To B的味道變得更“重”了。
現在的問題在於,“遍地開花”的美團To B業務真的能夠一帆風順嗎?
從目前來看,美團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場景、使用者和生態等方面。近年來,美團在外賣、酒旅、零售、共享單車、打車服務等各個領域均橫插一腳,這些業務幾乎涵蓋了本地化生活服務的各個場景,為美團SaaS系統的落地應用奠定了基礎。
不僅如此,美團除了有一個龐大的C端使用者群之外,還擁有眾多精準的、價值更高的交易型使用者。從為商家連線、提供交易服務開始,美團可以一點點與商家產生粘性,也使得一部分商家有可能成為美團SaaS系統的新使用者。
更重要的是,美團構建了一個閉環的生態。以餐飲行業為例,從食材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到中間的IT系統、再到消費者,這是一個涵蓋上中下游的生態閉環,可以對商家進行全方位的賦能。

如果能夠俘獲其平臺上眾多餐飲、美業、零售、酒旅等各個型別企業的“芳心”,美團或許能夠成為像亞馬遜一般偉大的企業,但現實往往是“骨感”的。美團去年大舉投資併購了許多餐飲SaaS軟體,當時業內眾多人士認為其將會極大的衝擊企業服務市場格局,但從最終的結果來看,美團系SaaS軟體卻並未起到應有的作用,更像是一個噱頭;在酒旅領域,美團也做出類似的努力,最後也是無功而返。美團To B業務到底怎麼了?
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首先,美團SaaS面對的客戶主要是餐飲、美業行業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徵——規模較小,對於SaaS軟體的付費意願較低;業務簡單,不太可能購買更多SaaS增值服務,客單價較低;死亡率過高,SaaS使用者留存率很低。因而,在這些企業裡面推廣SaaS軟體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
再次,美團的本地化生活服務生態面臨著外部的競爭壓力,即便是佔據優勢的餐飲外賣領域在阿里收購餓了麼之後也面臨著其強烈的狙擊,更不用提在酒旅市場中美團只能屈居行業老二。對於商家們而言,他們可以遊刃有餘地選擇平臺和SaaS,這點對於美團也十分不利。
對於To B業務,無論是投資者,還是許多市場分析報告,都做出過這樣的判斷:To B To C模式本身並沒有明顯的分割線,而之前的亞馬遜和阿里的成功也先後驗證了這個觀點。如今,正在力圖變革的美團,以及站在其背後的騰訊,在未來會再次證明這個模式的可行性?還是會開闢出新的模式?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