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期總結的三種思維能力
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查理.芒格
前言
我個人把知識分為兩類:「專業化知識」和「通用化知識」。
專業化,立命之本,自然不用多說,多數人絕大部分所關注和提升的也是這一塊。
通用化知識,簡單理解就是不具體細分人群的知識,例如:思維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表達能力、閱讀寫作能力、體能素質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挫折管理能力、壓力管理能力,等等。
通用化知識可以說是職業化上升通道中非常重要的素養,同樣,也是開啟專業深度的潛藏祕鑰。
於我而言,兩者缺一不可,沒有專業技能,則很難解決實際問題;沒有通用能力,則會限制自己走的更遠。
其中思維能力,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伴隨其人的一生,但往往又和年齡無絕對的關係,其真正決定的是:
① 有無其意識
② 習得並實踐
③ 掌握與應用
在我的有限認知和習得中,我又把思維能力分為三大元類:
1、 系統思維-脈搏
2、 結構化思維-視角
3、
顯性思維-效率
系統思維-脈搏
「系統思維」關注的是整體以及藏於背後的本質。從要素、連線、功能或目標三個構成要素進行整體考慮。
要素及連線關係構成是事物的模型,模型中要素存在著正迴圈和負迴圈的因果關係,隨著時間的發展,模型所產生產生的現象、結果及動向,即會出現怎樣的模式,又稱之為動力機制。
所以,從上圖可見,正真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是改變模型,而非現象。
建立模型可以從輸入源、輸出點、競爭關係、合作關係和影響者 5 個構成要素出發,結合存量、流量(流入和流出)及反饋迴路(正迴圈負迴圈或者叫增強迴路調節迴路),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呈現,不斷優化完善,驗證實踐。
由於構成模型要素、關係及目標的變化,使得系統具有動態性;同時,系統內部構成的牢固,且變化需要時間,系統也具有其相對的穩定性;同時,每個系統又是更大系統的組成要素,系統又具有了層次性。
當具有系統的意識時,再看待和分析事物,就具有了更廣闊的視角和思路,從而更好的做出決策。
結構化思維-視角
「結構化思維」以事物的「結構」為思考物件,來引導發散、表達呈現的一種方式。
從更大的角度理解而言,我認為「結構化思維」是視角模型,讓我們能夠按照一定的“套路”進行思考演繹。
比如,營銷領域的 4p、AIDA、說服模型 FAB 等;商業領域的 SWOT 模型等;像設計中常見的設計五要素、互動設計四策略、美學—形式美法則、5W1H、行為模型等;溝通寫作中的故事模型、金字塔結構等;處理問題的重要性-迫切性模型 [四象限法(2X2矩陣)] 等,其實都是結構化模型。
但同時「結構化思維」,又會形成一種思維偏見,因為,任何一個模型都是一種視角(相對單一角度的更大視角),視角是 “錨定” 下的偏見,忽視其他緯度,陷入框架,困頓於中。
不過有兩種解決方式:
1、更換錨定物,就是常說的換位思考
2、跳起來,向上跳,提升視角
我將之稱為 “進化的框架” 。
顯性思維-效率
「顯性思維」指的是讓不可見、不明顯、不直觀、不有效的東西,用更加有效方式呈現。
比如,講故事就比干巴巴的表達更有吸引力;資訊的視覺化就比文字更加直接;第三方的背書就比自說自話更有說服力;結論先行就比先因後果更能節省時間,提高表達效果;歸納分類、有序無序就比單純的堆在一起清晰明瞭就,等等。
生活中總有更好的方式,於我而言這就是「顯性思維」。
「顯性思維」的作用是不斷的告誡自己、追問自己、督促自己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總結
這三個思維,串聯起來就像我們做事一樣:瞭解 > 分解 > 呈現,也可獨立於不同的事物和場景下使用,就像腦海裡的工具,成為你隨時可用的本領。
推薦閱讀: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產品設計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