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微信支付分:無社交、資產資訊,不用於金融,是“信用分”嗎?
摘要: 兩個維度看懂微信支付分、騰訊信用分、芝麻信用分和FICO信用分異同
近日,微信支付分悄然上線,率先在廣東部分地區測試使用。微信支付團隊表示:“微信支付分是基於微信支付大資料,對個人的消費、守約等行為的綜合計算分值,旨在為使用者提供更簡單、便捷的生活方式,微信支付分目前與少部分品牌商戶合作進行灰度試點執行中。”
不管是騰訊信用分還是芝麻信用分,又或是此次推出的微信支付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FICO的評分標準。微信支付分、騰訊信用分、芝麻信用分和FICO信用分之間有何異同?微信支付分又是否該被納入徵信的範疇?
1
2015年1月,芝麻信用分上線,芝麻信用的相關資料主要來源於阿里龐大的電商交易資料和餘額寶等理財產品。而此時,騰訊既沒有微粒貸,也沒有小程式,微信支付也尚未成熟,QQ僅是年輕人的社交工具。當時,騰訊在開發信用產品上並無優勢。
2015年8月,在一次媒體交流會上,騰訊徵信向媒體小範圍開放一批“白名單”,體驗內測版的騰訊信用分。
2017年8月,騰訊徵信首次開放QQ超級會員專享的信用分查詢渠道。此後,騰訊信用分逐步在廣州、深圳、江蘇等城市開放。
2018年1月30日,騰訊徵信宣佈騰訊信用分開啟全國公測。讓人意外的是,一天後,又在全網下線。騰訊徵信官方表示:“為給您提供更穩定、優質的信用服務體驗,騰訊信用系統升級中,給您造成的不變深表歉意”。
從此,騰訊信用分便杳無音信。此次微信支付分的推出,是微信支付的信用體系建設還是騰訊在個人徵信領域的又一次“試水”?
一提及信用分,我們總會想到美國的FICO信用分。FICO信用分已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美國三大個人徵信機構(環聯、益博睿和艾克飛)出具的信用報告上都附有FICO信用分。
而騰訊和阿里誰能打造出“中國版FICO信用分”?為此,我們將微信支付分、騰訊信用分、芝麻信用分和FICO信用分分別從評估維度和應用場景上進行了比較分析。
評估維度
微信支付分、騰訊信用分、芝麻信用分評估維度對比

評估維度可以劃分為身份特質、財產狀況、消費行為、履約情況和人脈關係五個部分。其中,身份特質主要是使用者的基本資訊情況;財產狀況涉及到使用者的資產構成情況;消費行為包括使用者的消費場景和偏好;履約情況表示使用者是否守約、按時還款等;人脈關係則涉及到使用者的社交行為、人脈關係的相關情況。
可以看出,騰訊信用分和芝麻信用分的評估維度基本相同,都涉及身份特質、財產狀況、消費行為、履約情況和人脈關係等相關資訊。微信支付分相較於這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不包括個人資產狀況和人脈關係這兩個維度,僅涉及使用者身份特質和微信支付相關行為。
FICO信用分評估維度

在評估維度上,FICO信用分的評估維度則以使用者的金融行為為主,涉及到的均是使用者的貸款和信用相關情況。
由此看來,在評估維度上,微信支付分和FICO信用分最為相似,但是在維度設定上FICO信用分更加全面。
而涉及到個人資產狀況和人脈關係往往會觸犯使用者的個人。
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未經使用者同意,徵信機構不得采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資訊和納稅數額資訊。
央行徵信中心副主任汪路在其新書中寫道,“芝麻信用分有成為中國通用評分的潛質,但其中的人脈是隱私資訊,不宜納入。”雖然,微信最強大的優勢在於龐大的使用者量和熟人關係鏈,但是它獲得的合法資料多是使用者的行為資料,這些資料是信用評估的弱相關資料,對信用評估的價值並不大,一旦涉及到使用者的內容資料,還會觸犯使用者隱私。
之前曾有媒體報道,馬化騰曾以“保護使用者隱私”為由叫停過相關信用產品。由此看來,相對於騰訊信用分和芝麻信用分,微信支付分在評估維度上似乎更加保守。
此外,從評估維度同樣也可以看出資料來源,FICO作為一個獨立的第三方,資料主要來自外部機構。騰訊信用分的資料主要來源於QQ、微信和財付通,芝麻信用分的資料主要集中於阿里體系內的電商交易資料和餘額寶等理財產品。
微信支付分的資料則集中於微信支付的相關資料,但是微信支付分的開通必須依附於微信小程式。目前,京東、唯品會、拼多多和網易考拉等都已接入微信小程式,根據零壹財經· Fintech前線獲取的網路資料,2018年第二季度微信小程式總量達100萬,截至6月份,微信小程式累計使用者數破6億。
應用場景
微信支付分、騰訊信用分、芝麻信用分應用場景對比

我們將應用場景分成了金融服務、信用免押和其他場景三部分,其中,金融服務主要涉及騰訊和阿里旗下的相關信貸產品;信用免押主要包括租物、出行和住宿三個領域的信用免押金服務;其它代表涉及騰訊和阿里推出的特色信用服務。
可以看出,騰訊信用分和芝麻信用分除了提供金融服務,還提供信用免押服務,並且涉及了到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但芝麻信用分的應用場景要比騰訊信用分更為豐富。金融服務方面,芝麻信用分主要服務於阿里體系內的產品,而騰訊信用分還接入了外部機構即有分期和招聯金融。
由於微信支付分仍處於“灰度測試”中,並且根據微信團隊的官方迴應,推出微信支付分的目的是幫助使用者體驗更便捷的生活方式。目前,微信支付分只應用於生活服務場景,並未應用到金融服務。
而FICO信用分則與微信信用分、騰訊信用分和芝麻信用分差別較大。FICO信用分僅被應用於金融領域,包括抵押貸款、信用卡和汽車貸款等。
2
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是指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的信用資訊和個人的信用資訊進行採集、整理、儲存、加工,並向資訊使用者提供的活動。在美國,三大個人徵信機構提供的徵信報告中也均附有FICO信用分。
央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介紹徵信內涵時也曾提到,現代徵信的實施主體是第三方獨立的徵信機構,徵信的目的是幫助客戶瞭解對方的信用狀況,防範和控制信用風險,為決策提供參考。
雖然騰訊信用分和芝麻信用分的資料主要是騰訊和阿里體系內的資料,騰訊和阿里也有自己的信貸產品,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做法”並不符合“獨立第三方”的標準。但從應用場景來看,兩者均被應用到了金融領域,騰訊信用分接入了即有分期和招聯金融,從趣店的官方網站也可以看到,“趣分期”與芝麻信用已完成支付體系和徵信資料方面的合作。
而微信支付分的評估資料主要來自於微信支付,微信也有微粒貸等信貸產品,這並不符合“獨立第三方”這一標準。據微信團隊官方介紹,微信支付分主要是為了給使用者提供簡單、便捷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涉及到金融服務。
面對種種疑問,零壹財經·Fintech前線就微信支付分的資料接入情況、應用場景及未來的發展情況等問題向騰訊方面進行了求證,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正面迴應。
為此,零壹財經·Fintech前線又採訪了一些業內人士。觀點大致可分成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微信支付分不應該被納入徵信的範疇,徵信強調的是資料的收集,而微信支付分是資料的分析;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微信支付分屬於徵信的範疇,它和阿里的芝麻信用分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