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不會用智慧技術的企業,將全部進入失敗領域

9月17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表示,機器一定比人更聰明;現在的大部分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是披著互金的外衣在做非法金融服務;未來十到十五年,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痛苦將會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
馬雲稱,如果不能從規模化、標準化向個性化和智慧化轉型,製造業將很難生存下去。未來成功的製造業一定是用好智慧技術的企業,因為不會用智慧技術的企業,將全部進入失敗領域。
“AI翻譯成人工智慧並不太準確,應該是機器智慧。蒸汽機釋放了人的雙腳,但不是模仿人類的雙腿,計算機同樣也不是模仿人腦。人類要學會敬畏機器的智慧,因為機器擁有獨特的思考和邏輯。人類發明機器的時候就應該認識到,機器會比人類更聰明。”馬雲表示,機器有智慧,動物有本能,人類有智慧,這種智慧是機器無法獲得的。
對於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阿里巴巴佈局良久。
今年8月,在累積20多個成功案例後,阿里雲宣佈將ET工業大腦平臺對外開放。
阿里雲機器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工業大腦的目標是把人工智慧與大資料技術嫁接到生產線,幫助生產企業實現生產流、資料流與控制流的協同,提升產線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徑實現自主可控的智慧製造。”
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將開放三大行業知識圖譜、19個業務模型、7個行業資料模型以及20多個行業演算法模型,同時,生態夥伴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程式設計,將行業知識、大資料能力、AI演算法便捷地融合到一起,為工廠量身定製智慧應用。
以石化行業為例,今年3月,阿里雲與恆逸石化開始進行工業數字化合作,使得石化生產煤炭消耗量下降3%。
對於企業來說,在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上,只需兩步就可以打造智慧工廠,即先通過資料工廠實現快捷上雲,再基於AI創作間訓練出工廠的專屬智慧。
“目前,ET工業大腦團隊擁有不足25個人。”閔萬里告訴記者,ET工業大腦平臺的目標是三年要連線100萬個產線和裝置。
阿里雲的自信來源於阿里體系強大的技術支撐。
2017年10月,馬雲將新成立的研究院命名為“達摩院”,同時宣佈,未來3年內阿里巴巴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主要研究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互動、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等多個產業領域。
達摩院初期計劃引入數百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同時,達摩院與全球頂級高校開展多學科、多領域、多模式的學術合作,以聯合科研基地和開放式阿里巴巴創新研究計劃為載體,構建全球產學研技術合作生態。
目前達摩院已囊獲了大資料專家金榕、視覺識別和搜尋領域國際級權威學者華先勝、世界級量子科學家施堯耘、計算機視覺專家任小楓等為代表的一批技術帶頭人,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晶片、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領域有所建樹。
今年6月,在計算機視覺知名賽事Pascal VOC comp4目標檢測大賽上,冠軍來自中國的達摩院。幾乎同時,達摩院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語音識別模型——DFSMN,剛剛打破了全球語音識別準確率紀錄,被谷歌等國外巨頭在論文中重點引用。
達摩院取得的成績遠不止此。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今年1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發起的機器閱讀理解頂級賽事SQuAD上,阿里巴巴憑藉82.440的精準率打破了世界紀錄,並且超越了人類;在今年5月舉行的國際頂級機器翻譯大賽WMT上,達摩院領先眾多國外巨頭與學術研究機構,連奪英文-中文翻譯、英文-俄語互譯、英文-土耳其語互譯5項第一。
責編:彭海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映象。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絡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