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雲端握手 是時候談談邊雲協同這個邊緣計算新風向了
從2014年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成立移動邊緣計算規範工作組的那一刻起,邊緣計算已經經歷4年多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經很少人再問邊緣計算是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身邊物聯網產生的資料越來越多,計算自然而然從後端走向前置。
Gartner《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8: Cloud to the Edge》認為到2022年,隨著數字業務的不斷髮展,75%的企業生成資料將會在傳統的集中式資料中心或雲端之外的位置建立並得到處理。
在靠近物或資料來源頭的邊緣側提供儲存、分析和處理已是產業界的共識:今天,全球各大主流電信運營商已經對MEC(多接入邊緣計算)展開佈局,以亞馬遜、谷歌、華為等為代表的Top級公有云服務商也已經推出邊緣計算解決方案,同樣包括ICT廠商、OTT玩家、傳統OT供應商等均從自己視角對邊緣計算進行佈局。
不過,雖然從產業角度來看,邊緣計算髮展如火如荼,但從應用角度來看,它還處於探索的前期。有些關鍵問題還有待驗證和突破,比如“邊雲協同”。
實際上,產業界已經認識到邊雲協同的重要性,並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例如,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AII在其2017年釋出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白皮書 (2017)》中關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功能架構圖的描述,已經初步呈現了邊雲協同的理念;華為在其HC2018大會發布的智慧邊緣平臺IEF(Intelligent EdgeFabric)也明確提出了邊緣與雲協同的一體化服務概念;西門子2018年釋出了Industrial Edge的概念,大致理念是通過雲端部署Industrial Edge Management實現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的協同。
不得不說,邊緣計算從熱鬧到落地離不開邊雲協同,因為在大多場景中,邊緣計算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這又回到起初那個問題,邊緣計算和雲端計算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各有所長,互補協同
到今天,也許仍有人產生疑問,邊緣計算要替代雲端計算?其實並不是。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各有所長,雲端計算擅長全域性性、非實時、長週期的大資料處理與分析,能夠在長週期維護、業務決策支撐等領域發揮優勢;邊緣計算更適用區域性性、實時、短週期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能更好地支撐本地業務的實時智慧化決策與執行。
在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看來, 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之間不是替代關係,而是互補協同關係,邊雲協同將放大邊緣計算和雲端計算價值 :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需要通過緊密協同才能更好地滿足各種需求場景的匹配,從而最大化邊緣計算和雲端計算的應用價值。邊緣計算既靠近執行單元,更是雲端所需高價值資料的採集和初步處理單元,可以更好地支撐雲端應用;反之,雲端計算通過大資料分析優化輸出的業務規則也可以下發到邊緣側,邊緣計算基於新的業務規則進行業務執行的優化處理。
什麼是邊雲協同?
理清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的關係,那到底什麼是邊雲協同?由字面意思不難理解,邊雲協同即實現邊緣計算與雲端計算的協同聯動,共同釋放資料價值。
AII釋出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白皮書 (2017)》中這樣闡述:工業生產過程中高頻資料採集,往往會對網路傳輸、平臺儲存與計算處理等方面帶來效能和成本上的巨大壓力,在邊緣層進行資料的預處理和快取,正成為主要平臺企業的共同做法。一是在邊緣層進行資料預處理,剔除冗餘資料,減輕平臺負載壓力。二是利用邊緣快取保留工業現場全量資料,並通過快取裝置直接匯入資料中心,降低網路使用成本。
在工業場景中,通過將計算能力下放到更為靠近物或資料來源頭的網路邊緣側,一方面利用邊緣層直接執行實時分析演算法,二是通過邊緣與雲協同,實現模型不斷成長和優化,從而讓邊緣分析技術增強平臺實時分析能力。
當然,邊雲協同面向的場景還有很多, 在11月29日即將召開的2018邊緣計算產業峰會上,邊緣計算產業聯盟(ECC)與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AII)計劃聯合釋出《邊雲協同白皮書》, 其中從邊緣計算業務形態的維度更完善地闡述了邊雲協同的主要場景。白皮書將邊雲協同的主要價值場景區分為六大主場景,並進一步細化為十四種細分子場景。

六種邊緣計算主要業務形態包括物聯網邊緣計算、工業邊緣計算、智慧家庭邊緣計算、廣域接入網路邊緣計算、邊緣雲、多接入邊緣計算。它們又分別對應了六大邊雲協同主場景:物聯網邊雲協同、工業邊雲協同、智慧家庭邊雲協同、廣域接入網路邊雲協同、邊緣雲邊雲協同、MEC邊雲協同,以及十四種邊雲協同子場景。
從這些場景出發,邊雲協同又分為不同層次的協同。
三個層次,六種協同
因為邊緣計算不是單一的部件,也不是單一的層次,而是涉及到EC-IaaS、EC-PaaS、EC-SaaS的端到端開放平臺。所以,邊雲協同的內涵也涉及IaaS、PaaS、SaaS三個層面的全面協同。
在此之下,基於三個層次,邊雲協同的場景又被分為六大類:EC-IaaS與雲端IaaS應可實現對網路、虛擬化資源、安全等的資源協同;EC-PaaS與雲端PaaS應可實現資料協同、智慧協同、應用管理協同、業務管理協同;EC-SaaS與雲端SaaS應可實現服務協同。
當然,邊雲協同的能力與內涵落地到各應用場景時其具體能力與關注點又會有所不同,因為每種邊緣計算業務形態對於與雲端計算協同的業務需求不盡相同。比如在IoT系統控制子場景下,更多關注時延的敏感性和確定性以及資料的隱私性,對映到對於邊緣協同的關注點上,就會涉及資源協同、業務管理協同、應用管理協同和服務協同。
以柔性製造的場景舉例。以規模自動化生產為目標的產線的控制體系部署之後,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它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也就是說在某一款產品的生命週期內,控制系統和邏輯基本保持不變。 但是在柔性製造的定製消費導向下,一個訂單下來的控制邏輯是經常發生調整或優化,這意味著它的控制邏輯會隨時根據訂單的狀態發生變化。所以這時需要業務管理協同來支撐,通過邊緣計算和雲端計算在業務管理上的協同,來讓它的控制邏輯隨著業務的需求進行靈活地業務編排。
在邊緣計算產業聯盟《邊雲協同白皮書》中將會結合實際案例,探尋邊雲協同在六大主場景和十四種細分子場景中的主要能力與內涵及關鍵技術需求。
邊雲協同的產業價值
邊緣計算作為聯接物理和數字世界的橋樑,已經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而邊雲協同帶來的產業價值也尤為明顯:
對於ICT廠商來說,它能夠從ICT基礎設施提供者維度使能OT玩家快速構建行業數字化能力,支撐ICT廠商從原有業務領域向物聯網/工業等領域延伸,從而做多連線、撐大管道、深度挖掘並獲取物聯網/工業E2E資料價值。
對於OT廠商來說,邊雲協同能夠支撐其商業模式與業務模式創新,例如從產品走向產業+服務,從批量生產走向柔性生產,從而在行業數字化過程中進一步獲取產業價值。
對於OTT廠商和電信運營商帶來的價值也很明顯,例如支撐OTT雲服務業務覆蓋範圍的擴張,促進雲服務價值持續擴張。電信運營商則藉助廣泛覆蓋的邊緣計算節點,通過運營商與客戶的雙贏,支撐運營商逐漸從管道提供商,轉變為產業整合商,最終成為業務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