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思考(二)
(一)背景
在上一篇文章 ofollow,noindex">我對“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思考(一) ,我們談到了Healthcare這個行業是具備剛需、痛點和高頻的一個行業,是一個完全具備網際網路介入條件的重要行業。
本文來談一談醫療健康跟網際網路的跨界組合中,當前市場上比較主流的一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方向,即面向C端的慢病管理。

(二)深入展開
慢病管理這個方向的參與角色、使用場景和現存問題有哪些?
角色: 慢病患者、平臺、醫療資源(醫生或醫療結構)
場景: 大部分院外場景,小部分院內場景
問題:
慢病患者:在院外環境缺乏有效的內容、醫療指導和醫療服務
慢病平臺:無法聚集患者,無法黏連患者
醫療資源:缺乏好的連線渠道,無法定位線上患者群體
各角色訴求?
慢病患者: 渴望專業的健康內容、有效的醫療建議和可靠的慢病服務
慢病平臺: 積累患者、聚集醫資、緊密連線、獲取商業利益
醫療資源: 獲取慢病資料、提升醫療品牌、轉化線下的就醫患者、沉澱會員
如何解決?
為滿足各角色訴求,平臺提供以下資源:
慢病患者: 內容(慢病資料+醫療指導內容)、服務、優化後的慢病結果
醫療資源: 較高頻的患者互動、較高忠誠度的患者資源
邏輯路徑?
構建慢病內容,採集慢病資料,提供醫療服務,優化慢病結果,基於服務過程,進一步構建慢病內容,依次迴圈。
核心本質?
基於資料,提供服務。
基於服務,構建內容。
基於內容,明確結果。
商業訴求?
按上面所提到的不同角色來分析各自的商業訴求:
慢病患者: 降低慢病消耗藥品、器械的費用
醫療資源: 實現線上耗材的銷售,甚至藥品的閉環。將線上使用者落地導流到線下醫療結構中,完成正迴圈。
慢病平臺: 線上銷售的分潤,線上刊例的收入,線下導流的提成。
(三)具體落地實現
那基於上面的分析,我們具體來打造一款慢病健康的產品,怎麼來進行落地實現呢?
實現方式?
我建議對慢性病做進一步的垂直細化,按照特別的慢病科室,圍繞特別的慢病類別來做構建慢病管理的網際網路產品。
聚焦慢病科室,確定慢病類別。
聚集該慢病的醫療資源。
確定該慢病資料採集的方式。
構建該慢病的內容。
圍繞資料確定慢病的醫療服務。
基於服務過程,再豐富慢病內容。
聚焦慢病?
確定產品定位於哪款疾病,是糖尿病,還是心臟病,還是三高,還是心腦血管疾病。通常可以基於現在所擁有的資源,擅長的領域去反推要做的疾病類別。
聚焦資源?
圈定了某類慢性疾病,接下來是確定醫療資源了,醫療資源包括但不限於:
藥品類資源(是否有上游的藥品藥企資源)、消耗類器械資源(是否有醫療器械類資源,如試紙、試劑、針劑、血糖儀、血壓儀等)、醫生資源、線下的診所/社群衛生中心/醫院資源。
確定醫療資源,是為了基於所擁有的醫療資源來推導下一步的醫療服務。
採集資料?
針對某類慢性疾病,基於該疾病特徵會有很多采集資料的類別,如患者手動錄入(如血糖值、血壓值、心跳值等)、可穿戴醫療裝置自助採集、就醫資料、體檢資料、用藥記錄、歷史線上的服務記錄、線上或線下的健康測評等。
採集的維度通過病症來確定,採集資料越豐富越有利於後續環節的有序接入。
構建內容?
確定了特別病種,有了初始資料,可以構建該病種所需內容,如:
專業的診療指南、健康文章、專家視訊、疾病百科、藥品百科、醫生百科、醫院資源、患者社群、病種知識庫等內容。
確定服務?
有了初步內容、患者群體和患者資料後,基於已構建的醫療資源,可以來特別的制定慢病服務,如:
醫患問詢、一對一遠端診療、病歷解讀、疾病資料解析、體檢報告解讀、健康規劃、轉診服務、預約掛號等。
(具體梳理服務時,可以按照 診前、診中、診後三個階段 , 院內、院外兩個場景 來做具體的規劃)
明確結果?
基於服務場景,在服務接入後,通過對採集資料的多週期對比,給出慢病管理的結果,並將結果視覺化,如:
慢病指標的變化情況(如血糖、血壓、膽固醇值的環比、同比變化等)、疾病評測報告的變化情況。
慢病結果的評判標準有:客觀、可量化性、數值化
慢病結果的評判依據有:客觀採集的資料指標、醫生再介入(如複診、線上/線下隨訪等)
圖示?

(四)例行總結
本文針對“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做了簡單的思考,比較粗略。
這個行業有著巨大的前景和巨集大的未來,後續也會繼續思考和分享,本文也僅僅是針對“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第二篇文章。
後續會針對該行業當前現存的網際網路模式,某些特定模式特定產品的思考、某些產品的優化建議、看好的產業方向、不看好的產業方向等內容著手,做繼續的思考和總結,並會及時分享思考和總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