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ing.com在中國表現分析-簡單版本
前段時間寫了Booking在中國的產品戰略分析,還分了四篇文章,又臭又長。為了能讓更多的讀者以比較快的方式簡單瞭解,特地做了此精簡版。
1. Booking的發展史
發家
- 1998年,美國人Jay Walker創立了Priceline,創新性的用註冊的專利“Name Your Own Price”作為其獨特的商業模式;
- 1999年3月在NASDAQ上市;2001年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的投資使其平穩度過泡沫時期;
買買買
- 2005年7月 收購荷蘭的酒店預訂網站Bookings BV,並將04年收購的Active Hotels和Bookings BV合併成booking.com;
- 2007年11月收購Agoda;
- 2010年5月收購Rental Cars;
- 2012年11月收購旅遊搜尋引擎Kayak ;
- 2014年6月收購OpenTable ;
進軍中國
- 2014年8月投資攜程;
- 2017年10月,投資美團(4.5億美元)
- 2018年2月,集團改名為Booking Holdings;
- 2018年6月,Booking.com CEO Gillian Tans成為攜程董事會觀察員;
- 2018年7月,投資滴滴(5億美元)。
2. 業務表現 - 全球營收

營收表現

淨利率
- Booking,營收828.6億元,淨利潤153億,淨利率18.5%;
- Expedia,營收657.3億,淨利潤24.7億,淨利率3.8%;
- Ctrip,營收267.8億,淨利潤21億,淨利率7.8%;
3. 業務表現 - 營收構成

營收構成
- Booking,酒店預訂75%;
- Expedia,酒店預訂68%,交通業務8%,廣告11%,其他13%;
- Ctrip,酒店預訂35%,交通業務46%,旅遊打包產品11%,其他8%
4. 業務表現 - 國內流量

流量比較

2018年8月份資料
5. 業務分析 - 為什麼國內這麼差
- 豐富的海外房源
Booking是國內很多酒店預訂業務的渠道商,由此造成的結果是,Booking在國內產生的營收,和其APP與網站的訪問量,是無法用轉換率進行分析的,因為有很多是通過渠道的方式銷售出去的。 - 較少的國內房源
和攜程10倍的差別,且城市級別越下沉,數量差距越大(trip.com國內房源已經超過booking.com) - 使用者定位
僅覆蓋了有實力在海外自助遊的這群人。僅佔整體市場的1.4% - 沒有形成生態鏈
國內僅有酒店預訂,國外使用者可以訂餐、訂機票、定租車,但和攜程全方位服務還是相差很大 - 營銷推廣不足
除了搜尋引擎廣告,其他營銷誰見過
? - 使用者運營的不足
CRM?使用者分級?定時折扣?滿減?誰見過
?
6.產品發展建議

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