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指南: 裝置電源管理
如果在十年前, 絕大多數人出門旅行會帶如下幾樣:
手機(七天續航, 三十天待機, N 塊備電)
相機(一天續航, N 塊備電)
電腦(三小時續航, N 塊備電)
電子書/MP3/MP4 等.
而放到裝置高整合度的今天, 首先大多數的裝置的電池已經已經不能更換, 其次手機/平板電腦在滿足以上絕大多數需求之時, 他們的電池就更加受到考驗.
以及如今人們消費水平提高, 有時候出門帶一兩隻手機外加平板都不是事情, 而且不少有錢人都選擇攜帶單反來提升拍攝效果. 其次, 一些周邊裝置, 如降噪耳機、 移動電源、手錶和穩定雲臺等也需要充電. 所以出門準備好關於電源的事情能很大程度上影響出行的體驗.
首先作為 MacBook 使用者. MacBook 出門時被讚揚的一點是其充電器可以不必單獨配置交流電線纜, 如圖所示:

但是這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 由於 87W/61W 的電源介面卡重量較大, 所以就很容易導致電源介面卡從雙插插座脫離. 而香港的英制插頭就沒有這個問題.
第二是雙插並不支援接地, 這可能導致 MacBook Pro 表面帶上感應電. 如果你剛洗完澡, 就會:

所以其實購買(因為現在 MacBook Pro 已經不附送電源延長線了)還是很好用的, 但是缺點就是多帶一樣東西多一份麻煩. 當然另外一方面, 如果 AC 部分比較長的話, 就可以選購較短的 USB-C 線纜, 比如 0.8m 的 Thunderbolt 3 線纜.
而針對經常插不進排插的問題, 有如下解決方案:

當然還可以藉助第三方配件:

但是光給筆記本充電還不夠, 我們需要有一整套的充電方案.
當然, MacBook Pro 由於每一側的介面能夠做到高達 3A+1.5A 輸出, 所以給支援 BC1.2 的手機充電來說並不會比 18W 的快充慢太多. 如 Pixel 2 XL 能夠供電高達 12.5W, iPhone X能夠到達 10W水平. iPad 可以有 11W 水平. 但是由於第三方的移動電源可能並不支援從 MacBook Pro 側取電, 或者只能到達 0.5A 的水平. 所以只要你有一臺 Mac 和一個標配的 87W 充電器, 就能夠在不過分損失峰值功率的情況下為所有裝置在 4 小時內充滿電.
而這個方案一定程度脫離了對移動電源和大量以 USB-A 為基礎的快充方案的支援. 2017 年初我以 ¥199 入手了當時少有支援 USB PD 的 ZMI 10 移動電源. 這款移動電源除了支援 PD 雙向充放以外, 也支援本身作為 USB Hub 和二級充電器的功能. 也就是說, 當你用快充充電頭給他充電, 他可以以 5V 的電壓為下面裝置供電. 但是這一模式並不完美, 首先由於下面的裝置只有 5V 且很難達到峰值電流, 所以速度會稍慢; 其次當 ZMI 10 本身接近滿電, ZMI 10 會降低 C 口的電壓至 5V, 也就意味著總輸入只有 10-15W. 如果下面的裝置功率超過 10W, 那麼 ZMI10 最後 20% 電量將會很難充滿.
而目前支援雙 PD 輸入輸出的是HyperJuice, 但是這款移動電源的眾籌價高達 $149, 未來售價只會更高. 不過從引數和測評的結果來看, 26000mAh 的電流量算是打了 100Wh 的擦邊球.
如果你是中國內地空港的乘客, 請務必注意有大量物理水平捉急的內地機場安檢會將內部電流量的電壓乘以 5V 作為總能量. 然而作為有基本物理化學常識的朋友都知道, 原電池的電壓取決於內部化學特性. 而鋰電池通常放電電壓也就是 3.7V-3.9V 的水平, 峰值截止電壓 4.1-4.4V 左右. 正因為此紫米等部分移動電源廠商特別註明總能量和 5V 輸出下的電流量. 請務必注意, 防止被**安檢人員沒收.
這款移動電源有以下出色之處:
100W PD 輸入時仍然可以向下 PD 輸出 60W 為筆記本供電
三個介面可合併輸出 130W 功率
以及實際上 MacBook Pro 的 87W 電源介面卡在 120W 下也能夠超負荷工作, 所以當購買了這個移動電源, 就能為筆記本、移動電源、手機等裝置同時供電. 但是考慮到售價和體積, 並不是所有使用者都建議購買這種移動電源. 日後當這個方案鋪開, 我們將會撿到類似規格但是價格便宜的多的產品.
而 Mophie Power Station USB-C 3XL(Apple 御用移動電源, Store 裡面某些 iPad 就是由他們家供電的, 雖然到了晚上就常常沒電), 他們家的 USB PD 的移動電源體積巨大, 售價巨貴(高達 ¥1498, 美國 $199, 黑五 $139), 容量也到達了擦邊球 26000mAh. 雖然也支援 PD 輸入時輸出, 但是下級介面僅僅是 5V USB PD, 最大電流 3A... 最大輸出功率 45W. 對比同行產品可以說是非常垃圾了.

當然傳統情況下還有多口 USB-A, USB PD + USB-A 快充方案, 但是這些方案常常充電器本體體積較大, 需要外部連線線且不配備國際插頭, 並且不能接地. 如果在家裡使用可能還能接受, 但是出門使用拖著一堆線就會引起不小的麻煩.
而市面上支援雙口 USB PD 的產品還在醞釀中, 但我看來如果能像 HyperJuice 一樣起到 Hub 的作用, 然後剩下的裝置交給 MacBook Pro 解決, 那麼這些 USB PD 電源產品就基本沒有必要.
而除了主力 87W 插頭, 由於當前我並沒有搞到這樣的移動電源, 所以我選擇了 Pixel 2 附送的 USB PD 9V 2A 的充電頭, 理由是體積適中, 且支援 USB-C. 並且 ZMI10 這樣的大容量移動電源也僅僅是 20-60% 階段採用大功率快充, 到後期特別是後 20%, 功率和電壓都會下降. 所以 18W QC 和 45W PD 充 20000mAh 的移動電源分別為 4h 和 3h. 並不會有質的差別.
配備了便攜的充電頭用於見縫插針偷電, 我們也需要迷你的移動電源作為後備. 在我看來單節 18650 移動電源確是兼顧了體積. 但是不存在功率大於 15W 且使用單個 USB-C(所謂理想形態) 的迷你移動電源. 我現在使用的單節移動電源是小米手電筒.

優點不用說, 它是一個帶移動電源功能的做工優秀的手電筒, 且支援 SOS 功能. 但是缺點就是他落後了一個時代, 支援的還是 USB-A + Micro USB 的規格, 且電流只有 1A. 不過對於有登山等需求的使用者來說, 這個附屬移動電源應該並不累贅. 但是防水功能存疑.
對比錘子的同類產品, 我覺得手電筒這個功能就直接甩出了一大個身位, 且這個手電筒通常還不會被安檢當作移動電源處理, 如果你需要帶兩個大移動電源, 那請把他當作第三個. 哦對了, 他還有個手帶, 所以可以搭配非常短的充電線掛在手上.

如果你並不喜歡移動電源那種拖泥帶水(俗稱掛尿袋)的感覺, 那麼背夾電池可能是你的非常好的選擇. 目前 iPhone 6/7/8 原廠工包貨僅需 70-100 元不等. 並且可以顯示兩個電源圖示. 而 iPhone 5/5S/SE 可以考慮 Mophie 早期款式, 售價僅需 30 元左右. 個別型號支援儲存擴充套件, 當作 MP3 來說也非常實用. iPhone X/XS Max 則只能購買較新的 Mophie 背夾電池. 同時 Samsung S8 有一個無線充電背夾, 實際上 iPhone X 也能放入其中.

剩下的就是一些周邊性的裝置: 手錶, 相機, 穩定器.
先說手錶, 現在以 Apple Watch 為代表的手錶支援的都是和 Qi 相關的充電技術. Apple 最近發售了 USB-C 0.3m 的充電器. 我的個人建議是將 1m 充電器放在家中床頭, 而把這個 0.3m 的充電器作為出門時便捷使用.

而類似於 SONY A7M3 這樣配備了 micro USB 和 USB-C 的相機, 就基本無須使用外接充電器和讀卡器(特別是非視訊需求使用者可以不用依賴備用電池).
對於雲臺使用者, 利用好之前移動電源或者充電器本身提供的額外 USB-A 介面即可實現充電.
說了這麼多, 出門管理電源也就幾點:
高整合度, 減少攜帶物品的數量, 從而更加便捷, 降低管理成本
高效能, 降低所需時間, 並也一定程度可以減少攜帶物品的數量, 改善整體體驗
多功能, 在滿足類似功能產品需求的情況下滿足一些較為獨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