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網過渡技術取得突破 我國IPv6加速推進
每隔一段時間,攜帶著“自主可控”“安全命門”等吸睛字眼的IPv9,就會在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活躍。IPv9和IPv6有何關聯?我國IPv6部署情況進展如何? 在25日舉行的以“下一代網際網路時代的科技傳播”為主題的2018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路中心副主任李星。
IPv9對我國網路強國建設有弊無益
“十多年前,組織研究團隊撰寫中國的第一本IPv6專著《IPv6原理與實踐》一書出版後不久,我接到了一個電話,說IPv6是落後的技術,質問我為什麼不搞IPv9。”當天論壇上,李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打電話的是IPv9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歷史上有兩個IPv9,一個是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設計下一代網際網路協議的臨時版本號之一。另一個是1994年4月1日一個工程師在愚人節制造的笑話。”李星說,“現在國內某些人宣傳的IPv9,其版本號是自封的。”
在我國,媒體和民間有關IPv9的爭論已有數十年。
所謂的IPv9支持者認為,我國對以接入因特網為基礎建設的現有網路技術裝備和條件,沒有實際控制權。IPv9可以擺脫因特網控制、打造主權網路命運共同體的技術,是實現核心關鍵裝置創新突破的技術;反對者認為,IPv9把我國的網路隔離起來,違反了我國堅持的全球一個網際網路的主張。
李星告訴記者,所謂的IPv9支持者沒有釋出完整的文件,也沒有得到我國網路學術界、工程師、運營商、裝置商的支援,更談不上在國際上得到認可。“沒有得到世界認可的網路協議是沒有價值的。開放的中國不需要不能與世界互聯互通的網路協議。IPv9對我國建設網路強國有弊無益。”
IPv6快速部署有了技術保障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的最新資料,我國7.51億網際網路使用者僅有3.38億IPv4地址,這無法滿足我國網際網路發展需要。IPv6設計了2的128次方個地址,這意味著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可以分配一個IPv6地址,解決了地址稀缺問題。
然而,IPv6的設計者放棄了與IPv4的相容,導致IPv4和IPv6互聯互通的難度非常之大。
“好比對兩種語言進行翻譯,但是兩種語言的語態、語態構成不一樣,你必須把這些都一一搞定,不然就無法做到互聯互通。”李星說,經過不懈的努力,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終於發明瞭解決IPv4協議和IPv6協議的無狀態翻譯互聯互通技術“IVI”,“這是我的一名學生想到的名字,在羅馬數字裡,Ⅳ是四,Ⅵ是六,所以IVI代表IPv4和IPv6互聯互通。”
IVI主要思路是從全球IPv4地址空間(IPG4)中,取出一部分地址對映到全球IPv6地址空間(IPG6)中。
IVI技術方案出來以後,基本解決了IPv4和IPv6的互通問題,成為從IPv4向IPv6過渡不可或缺的翻譯技術的核心模組。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無狀態IPv4/IPv6翻譯技術已經獲得了9個國際網際網路標準化組織的RFC(標準),並已經被其他RFC引用達146次,成為IPv4和IPv6網路層最核心的網際網路標準。
去年年底中辦、國辦印發的《推進網際網路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提到,到2018年末,市場驅動的良性發展環境基本形成,我國IPv6活躍使用者數將達到2億,在網際網路使用者中的佔比不低於20%。這意味著繼印度和美國後,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IPv6使用者數過億的國家。
“無狀態翻譯技術為我國IPv6的快速部署提供了保障。”李星說,對普通網民來說,IPv6對上網習慣不會有任何影響,IPv6的海量地址將為創新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使我國能夠成為網路強國。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陳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