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和定製化 烏托邦想為理想社群造血賦能
2400多年前,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提出過一個理想的社會治理模式,叫做“烏托邦”,為人們編制了一個遙遠的夢想。
1800年後,一個叫托馬斯·莫爾的英國人,把柏拉圖說的這個理想的模式寫成了一本書。讓人們看到了夢想的樣子。
又過了500多年,一個叫黃正世的創業者將這個夢想付諸實踐,讓對理想社群抱有熱忱的創業者們,能通過網上踐行這個夢想。
近日,多點科技旗下社群運營工具“圈子應用”品牌升級為“烏托邦”。通過這款產品,每個人都可以基於自身興趣和想法輕鬆構建一個類似新氧、虎撲、汽車之家等垂直社群。而在隨後7月6日的品牌升級分享會上,“烏托邦”創始人黃正世也接受了北青網的採訪,進一步解釋了烏托邦的背後的思考。
看見被忽略的訴求
“一個理想的社群一定是在某個共同認可的文化之下,基於同一個精神層面的愛好、價值觀而凝聚起來的,當中的關係是多元互動的,是有別於傳統網紅為主導的“社群”的。”在黃正世看來,理想的社群裡應該有各種各樣的人,有小白使用者,有意見領袖,也有商家使用者,這裡人數眾多,但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就像某礦泉水公司廣告宣傳的那樣,自己不生產水,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因此,黃正世堅信,運營好一個社群,跟運營者本人是不是光環四溢的大V沒有直接關係。“就像當年的貼吧吧主,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極致的內容輸出者,但他們都具備出眾的領導力,能構建共同的願景並獲得成員認同,貼吧的輝煌離不開他們。” 只可惜,貼吧是集中式運營,社群的所有權和收益權都是歸平臺所有者的,辛苦勞作的吧主版主並沒有得到任何商業上的回報。
“烏托邦”要解決的就是他們不被重視的“權利“訴求。黃正世解釋到,“烏托邦”的社群是私有化的,運營者建立一個社群後,這個社群的所有權,運營權,收益權都是歸運營者的,這也是“烏托邦”跟其他社群產品的本質性區別。如果把運營社群比作創業,那麼“烏托邦”提供的就是更加開放友好的商業環境和更有針對性的技術扶持。
文化是重中之重,收益靠相輔相成
文化氛圍是社群興衰和使用者聚集的根本,但對社群平臺產品而言,如何監管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環。對此,黃正世透露,“烏托邦”在內容監管上的思路是正能量、管得住、用的好。
”沒有一款產品是靠傳播負能量取得成功,負能量的社群是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黃正世介紹說,為了防範黃賭毒等違禁資訊,“烏托邦”的內容稽核採用了“AI+人工稽核”的雙重模式,並開放了版主、管理員等稽核許可權,未來還將上線運營者專屬的稽核系統,讓監管更得更高效。
而在“用的好”上,烏托邦也同樣賦予運營者足夠大的自主權和決策空間。例如,在進入稽核規則、社群如何分割槽、玩法怎麼制定、鼓勵什麼行為等等上,運營者都可以依據自己的理念和社群的氛圍靈活調整。“這依賴於烏托邦濃厚的“賦能運營者、成就運營者“的產品基因。”黃正式進一步說到:“我們不會干涉任何一個社群運營,而是著重思考如何更好的賦能他們,也只有充分發揮運營者們的聰明才智,才能孵化出最有價值的社群生態。
精神價值產生的同時更需要商業價值的呈現,這也是繼“管理”和“文化”之後,“烏托邦”在“賦能運營者”上的第三個體現。
“烏托邦的運營者們收入的模式有很多種,一種是類似我們“託ta”的這種虛擬商品服務,當你認為某人的某個行為或者內容對社群有貢獻時,就可以贈送“託ta”給對方以示支援,收到“託ta”的一方可以提現,而每一筆虛擬商品交易,運營者都可以設定抽成比例。” 黃正世進一步解釋到,在“烏托邦”下一個大版本中,還會提供會員服務,滿足一定條件後的運營者便可開通收費的會員服務。未來“烏托邦”還將引入電商,並將母公司多點科技的廣告資源對接進來,幫助平臺上優質社群運營者獲得可持續的經濟效益。
從種子使用者到“自來水”
一個新產品的誕生,離不開種子使用者。“烏托邦”的第一批種子使用者來自於黃正世之前創業專案的忠實使用者,並通過自然地發酵,形成口碑漩渦,引發了更多使用者的入駐體驗和分享推薦。截止今天,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烏托邦”已經有超62萬註冊使用者,平臺上活躍社群3萬多個。
如此可喜的市場反饋,在黃正世看來,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類對於社群的原始需求,隨著5G、VR的科級浪潮被再次激起高峰;但更重要的,還是烏托邦的賦能理念和自定義特質,當賦予了社群創業者們足夠的決策空間和收益回報時,一定能激發更多具備良性生命力的社群。
談到未來,黃正世表示,希望“烏托邦”能夠幫助千萬創業者實踐社群夢想,並且能夠服務上億使用者,“未來網際網路還會有新一輪的巨大改變,而社群很有可能成為電影《頭號玩家》裡一樣的虛擬世界存在,無論聊天、購物、打遊戲,這個虛擬社群都是載體。所以,今天我們在手機上做社群運營的提供商,就是為未來世界提供一張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