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運營高手到底高在哪裡?
運營小白如何成為高階運營?運營高手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如何突破運營瓶頸期?
一、你也會遇到的運營瓶頸
阿程最近頭髮掉得厲害,他不是程式設計師,而是智慧空調扇產品線的運營經理,為運營和銷售業績負責。最近幾年,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意越做越差,阿程的運營工作也到了瓶頸。
阿程運用各種運營之道,做各種節日營銷活動、促銷折扣,進店人數倒是增加很多,可真正付費的卻少之又少,銷售額也基本沒有提升。
阿程也嘗試鋪設線上渠道:淘寶京東平臺都開了旗艦店,店鋪裝修,搜尋排名,評論都做了起來;還在微信、微博大V渠道做了大量投入。
然而店鋪開起來了,各種運營推廣手段引來了很多進店流量,但是轉化很少,銷售額遠不能滿足投入成本。
阿程作為運營經理是最頭疼的,手下幾個員工陸續提出辭職申請……5年的時間,阿程好像一下子回到了新人狀態,手足無措。當前業務問題一大堆,團隊目標還有大半沒完成,他感到很絕望。
工作五年的你,是不是也像這位運營經理,某個時候,感覺以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你該怎麼辦?
其實,三個不同的行為體現了三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它們決定了你可以做成多大的事,也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從運營角度來看,這也是普通運營經理、高階運營經理、運營總監之間的差別。看透底層邏輯,掌握核心能力模型,才能建立強大的運營系統,逐步進階成為一個團隊乃至公司的運營領導者。
二、請你常問自己,“你是什麼垃圾”?
有些人做運營五六年,還不如哪些做運營兩三年的,不懂覆盤,驕傲自滿,殊不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一些運營聽完一場培訓只能複述幾句話,有的運營卻可以講出80%以上培訓內容,還能結合自己公司的案例進行講解。這僅僅是因為後者記憶力更好嗎?
最大的區別就是:中高階運營大腦裡面都是方法論和經驗沉澱,而運營總監大腦裡面都是能力模型——底層思維的延展和發散。
就拿阿程的例子來說,做線上店鋪,學習模仿做使用者評價維護,但是他並沒有看懂評價維護的底層邏輯。
評價維護目的是為了強化信任感,提升轉化率;然而影響轉化率的因素除了評價,還有產品差異化、品牌、價格、主圖詳情頁等。在新品前期銷量不高,需要靠價格優勢支撐轉化率,好的優於對手的評價買家秀對轉化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有限。
所以不做產品特質的區分,單單模仿評價維護並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思維和能力侷限的部分。
一個厲害的運營負責人,需要站在渠道整合、資料分析、品牌營銷的高度來統一規劃業務方向,熟悉業務底層規律。這樣才能幫助你臨危不亂,解決問題,可以讓你在遭遇不同的跳槽和遇到公司專案變革的時候如何更快上手。所以,即使你是一位老運營人,也要經常反思覆盤。
三、如何突破運營瓶頸?
那麼如何突破運營的能力瓶頸,成為卓越的運營負責人?
1. 深度瞭解業務,聚焦戰略方向,集中資源解決核心問題
學會深度分析業務邏輯,梳理其與主業務目標之間的關聯度;再做市場分析,小步試錯調研測試;決定以什麼樣的方式落地,用多長的時間去完成。
作為運營總監、團隊負責人,一定要有篩選規劃、洞察市場與業務的能力,如果團隊成員大多是一群小朋友或者經驗不豐富的運營者,更需要如此,否則很容易丟失方向。
2. 關注品牌營銷方面的知識積累和思考
當運營需要統籌傳播推廣、流量變現、業績轉化,為業績結果負責時,運營負責人需要站在品牌和營銷的角度思考業務增長問題,而不是停留在常規運營和渠道維護上。
如何通過一次完美的營銷活動,獲得最大程度的曝光和轉化;如何給使用者留下好的體驗,並形成品牌記憶。這些都需要思考和嘗試。
3. 關注全渠道運營和流量變現的能力培養
不同產品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核心問題,運營不是拉新、留存、促活都做;運營也不是各個渠道都投入同樣的精力去投放,而是要追蹤效果和產出,有主次的投放精力和時間。
不能侷限於單一渠道的運營推廣,風險過大;也不能盲目照搬模仿,力求全渠道全部覆蓋。
基於對業務的理解,有主次的選擇適合的渠道,進行投放,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
4. 強化資料分析能力,用資料驅動問題解決、運營創新
學會用資料定位解決核心問題,當前運營方法套路不斷變化,三個月可能再次複用,效果就失靈了。但資料是核心可以把控的過程指標,如何制定團隊運營資料指標,搭建資料運營體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除了厲害的運營技能之外,團隊管理、資料分析、品牌營銷、流量變現和業績增長也是運營人突破成長瓶頸的關鍵所在。只有橫向積累,才會更好的作用於運營工作,站在商業的角度看運營,你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本文由 @Peter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