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波不斷的獵豹移動,透露的是科技企業對使用者隱私和流量的飢渴!
獵豹移動接連陷入負面傳聞

獵豹移動醜聞纏身
獵豹移動是一家不大不小的科技企業,在中國網際網路和科技行業的存在感都比較一般,但是運營情況整體還不錯。屬於悶聲發大財的那種企業,該公司在2018年第三季度營收13.52億元,淨利潤為1.39億元。
不過最近獵豹移動突然成了備受關注的一家公司,因為短短几天之內,獵豹被指廣告欺詐又涉監聽外撥電話。
對於負面傳聞,獵豹認為廣告欺詐指控“大多跟事實不符”,屬於對方公司對公眾的誤導。與此同時,獵豹移動還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自查和對合作第三方廣告SDK的排查,堅決捍衛廣告主和使用者利益。”以期消除市場和廣告主的擔憂,並表示考慮對提出指控的公司採取法律行動。
而上海市消保委通報中提到“獵豹可以監聽電話”則引發了更大的風波,對此獵豹方面一邊表示這是“誤解”,一邊表示“將立即啟動整改工作,且正緊急測試新版本,預計第二天完成全面上線”。
獵豹移動的辯解難以令人信服
儘管獵豹移動針對市場傳聞和行政通報都快速做出了迴應,而且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事實上,獵豹移動的辯解難以服眾。既然被通報之後就可以立馬組織人馬進行整改,為何要等到被通報才做出整改?
根據有關報道,
上海市消保委強調,獵豹瀏覽器除卻存在Android目標API版本過低、申請了與電話相關的許可權、與簡訊相關許可權,具體用途不明外,獵豹瀏覽器甚至預設開通監聽外撥電話、位置資訊、傳送簡訊的許可權。
這麼多問題不可能全部都是誤解吧?

中國科技企業對使用者隱私非常貪婪
事實上,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對使用者隱私資訊非常貪婪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甚至中國搜尋引擎百度公司的老總李彥巨集大言不慚說“中國使用者願意用一部分隱私換取使用的便利”。獵豹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中國眾多科技企業的一個縮影。
在免費政策非常流行的中國市場,很多企業都另闢蹊徑,其中利用使用者隱私做文章的公司非常多。

流量的稀缺性顯而易見,流量爭奪戰異常激烈
至於“廣告欺詐”指控中提到的“流量造假”問題,獵豹雖然不承認。但是通過各種投機取巧的方式製造“流量盛宴”在國內很多公司身上並不稀奇。比如說拼多多和趣頭條兩個近期比較出名的新勢力,病毒式營銷加現金誘導以擴大流量,技術早就不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所謂“商業模式”。
事實上,流量造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公司都曾被人指控資料摻水。而對使用者隱私極度貪婪,想盡辦法獲得使用者手機上儘可能多的許可權也是眾多科技企業的普遍做法。獵豹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