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讓爭執擱淺技術研發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光怪陸離、複雜多變的社會下,觀點越發顯得難能可貴。只可惜,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想,總會有不一樣的觀點,於是偏執與分歧亦由此而生。
在 BCH的社群裡,各方觀點的衝撞,這是完全去中心化的BCH所習以為常的事情。
但是即便觀點不同,卻不應以分歧所產生的偏見,讓真正的好技術擱淺海岸。
9月16日,據nchain官網訊息,該團隊已經Canonical Transaction Ordering提案CTOR進行了評估,並聲稱因為社群內的反對意見,nchain目前已否決該項提案。BitcoiUnlimited的首席開發人員Andrew Stone認為,CTOR的分片提議既不需要CTOR也不能解決激勵性的可擴充套件性問題,因此CTOR不需要網路優化。
那麼,此次 nchain所否決的CTOR提案到底是個什麼技術呢?
CTOR(Canonical Transaction Ordering)是BCH開發團隊Bitcoin ABC所推出的11月份BCH升級協議中的交易規範排序。
當前 BCH的交易構成及雜湊方式,均是有向無迴路,同時子交易也會消費母交易。所以當前BCH在區塊中採用的交易排序為拓撲排序TTOR(Topological ordering)。
相比較而言, CTOR對於TTOR的優勢在於:
首先,更簡單, CTOR無需像TTOR一樣必須在排序子元素前必須排序母元素。
其次,提升算力, TTOR需要礦工發現有效排序,於是大約70%的區塊模版的生成時間在用於因為排序規定造成的child-pays-for-parent(CPFP)程式碼。除去這一步驟可以大大增加效能。
再次,消除規模化使用瓶頸。 CTOR不再需要區塊驗證所需的中間態,保證了區塊驗證的平行化,中間態的消除,意味著BCH可以更大規模的使用。
從次,更高效。 BCH的石墨烯區塊傳播技術使編碼和傳送區塊變得更簡單,倘若搭配CTOR,可以帶來更高的運作效率。
最後,更安全。 CTOR能帶來更簡單的系統,並且排除了攻擊者釋出一個排序數量眾多的區塊來減慢驗證,以此惡意攻擊的可能。
不過,客觀來講, CTOR相較於TTOR的優勢,在沒有完全上線之前,一切都是處於理論之中,存在一些弊端倒也是合情合理。
技術無罪、人心有虧
無論 CTOR技術如何,都不應以分歧以至於偏見所抵制打壓。這不由讓人想起曠日持久的比特幣擴容之爭。
Core黨對於小區塊的頑固阻礙了比特幣正常發展長達數年之久,在BCE、BCH分叉之後,面對日益上漲的交易需求,卻依然心存偏見,唯有在小區塊中上線閃電網路來飲鴆止渴,雖然據1ml.com資料顯示,閃電網路承載能力已經超過100BTC,但是網路上的所有交易仍然需要在1MB區塊鏈上等待確認,所謂,多一層程式碼、多一層風險,大量的交易擁堵在閃電網路之上,也並不是一個最好選擇。
近日,作為首批採用閃電網路進行手機充值服務的公司之一的 Bitrefill,CEO Sergej Kotliar也承認,該技術不應被視為“所有擴充套件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Kotliar表示,他不認為閃電網路是所有擴充套件問題的完整解決方案。
社群爭議,在 BCH去中心化的體系中無可避免。9月15日,一名比特幣現金(BCH)社群成員在reddit r/btc論壇上發了一篇“比特幣現金治理模式的改進”的帖子,該帖子討論了在硬幣機制中新增一個新的治理系統的可能性,旨在實現BCH新的功能和升級。我們希望它能夠為BCH社群的健康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但是在當前,無論社群內部爭議如何,這都應該是正常的、健康的發展常態,並不應該以此為偏見,抵制 CTOR或者是蟲洞WHC等新技術的研發和探索。切莫和Core的頑固一樣,讓BCH失去最好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