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 iPad 上畫水墨畫,我選擇了它:Zen Brush 2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入手了 iPad+Pro/">iPad Pro 和 Apple Pencil 之後去網上搜索過「十大繪畫 App」,「有哪些好用的繪畫 App」,「推薦幾款優秀的 iPad 繪畫軟體」之類的內容,你應該會聽說過 Zen Brush 2 這個應用。再看一眼它的 logo,會不會有更熟悉的感覺?
如果讓我評價 Zen Brush 2 這款 App,我也會認為它的風格十分突出。它從第一代 Zen Brush 沿用下來的 App 圖示設計和幾乎沒什麼變化的簡單介面,讓人對它獨特的水墨風格印象深刻。
我後來也下載過一些比它更專業、功能更復雜的 App, 卻都無法做到像它那樣的水墨效果。
很多推薦它的作者會把它定義為一款「練字」App,甚至可能會在前面加上「最好的」,但仍然不妨礙它成為一個略有知名度可是使用率並不高的 App。原因可能就在於,它真的太簡單了。
簡單得幾乎不屬於這個時代
中國畫技法講「墨分五色」,就是通過水來調節顏色的濃淡乾溼,從而表現出豐富的層次。

Zen Brush 2 就是單純地把這個技法運用到 App 裡:
- 只有三種墨色——黑色、紅色(第二代新增顏色)和擦除;
- 每種顏色分 2 種濃淡色和 3 種乾溼程度;
- 不分圖層,只能從 92 種不同紙張中選擇北京(第一代只有 65 種);
- 最多有 5 次連續撤回動作的機會(第一代只有 1 次)。
除此以外,從 Zen Brush 2 開始支援的 3D touch 使得 Pencil/">Apple Pencil 在 iPad Pro 上的 Zen Brush 2 能實現更理想的效果。
當我第一次開啟它,我就和很多推薦它的作者一樣,把它當做「練字」App。

可能大家小時候都或多或少受過寫毛筆字的折磨吧,看到這樣的介面,都忍不住要「揮毫潑墨」一番,而 Apple Pencil 在它上面的出色表現,更給人一種揮灑自如的錯覺,簡直停不下來。末了,還能挑個心水的「紙張」背景,沾沾自喜地在小範圍分享一下。
但由於這款 App 的風格實在是不怎麼「現代」,在平時的使用場景實在少得可憐,新鮮勁一過就很少再想起它。
有一段時間,我甚至覺得它有點像兩款80後童年著名的書畫產品——

對於這樣情懷與樸素兼具的產品,我內心的真實情感是:「我曾擁有你,想到就心酸。」
儘管每當有朋友讓我推薦幾款 iPad App 的時候,我都會提到它。然而到了裝置空間告急的時候,它也會被列入我的待刪除 App 行列。
但,只是「練字」也未免太小看它了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了它 可以匯出透明背景的 png 格式圖片 ,這件事給了我巨大的衝擊——這就意味著我可以用它來 DIY 手寫字型。
通過調整筆畫的粗細和乾溼程度,你能想到的手寫毛筆的風格,都能用 Zen Brush 2 來展現,甚至比你自己去用毛筆蘸墨汁來得更有把控力。
把寫好的字先通過 Open in 的選項,再利用隔空投送或者其他適合你的方式放到偉大的 Adobe Photoshop 裡之後,你能做的事情就無窮多了。光是替我解決版權糾紛,就是一件不小的功德。而對於那些需要運營公眾號的小編們來說,或許就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一張特別的頭圖了。
下面我給大家示範一下(拜託就不要過於關注內容和設計啦)。當然了,懂設計的人一定能有更多發揮。

另外再插一嘴,其實「練字」這個功能,某種程度上它也是個偽命題。因為正經練字,還是要去學習字帖上的章法,對照自己寫的字,不斷重複練習,才能有進步的。如果自己只要一直埋頭亂寫就能把字練好的話,那我每天跑步上班(並不會)是不是終有一天能參加奧運會?
尋找一種和自己相處的方式
既然之前都說到了中國畫的「墨分五色」,那必定要拿 Zen Brush 2 來試試畫畫的。
就在上個月,我不知中了什麼邪,可能是繪畫技能槽積累到滿點了吧,就突然很想畫貓。於是翻了翻朋友圈找了幾張朋友家貓的照片,嘗試用 Zen Brush 2 畫起來。

如果你上 Instagram 搜尋 #Zen Brush 2
,會發現很多很多讓你眼前一亮的作品。這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作品會讓你驚歎,這個 App 如此簡單的功能,雖然表面上限制了我們的選擇,但它足以產生萬般變化。
這其實和那些用 Excel 畫畫的是一樣的道理, App 只是工具 。它的溫柔,就是給你全部的自由。這種自由,可以讓整個畫畫的過程迴歸到畫畫這件事本身。
我沒有特別專業地學過畫畫,只是跟朋友一起上過幾節素描課,畫一些瓶瓶罐罐。從那以後,我就時不時就會冒出想要畫點什麼的念頭。
就因為這樣,畫畫一度陪伴我走過一段非常低落的時期。當時的我一方面在工作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很多想法和情緒不被身邊的人所理解,無從表達更無處宣洩。就在那個時候,我突然想到要拿起畫筆,幾乎從零開始畫人物肖像。第一幅畫了5個小時才完成。

那5個小時,是我那段時間度過的最輕鬆自在的時光,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照片中的臉和我的畫上,他的輪廓、每一條皺紋……就這樣創造了一個完完全全只屬於我自己的角落。
最近又出新劇的金·凱瑞在自己的紀錄片 Jim Carrey: I Need Color. 裡說過:
畫畫是和自己相處的方式。
也許你的方式不是畫畫,而是敲程式碼、拆解電器零件、打掃房間、把多肉植物搬到陽光充足的日光房……不管怎樣,你都需要一種和自己相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