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尚30億發射衛星佈局“免費Wi-Fi”這事兒靠譜嗎?
【TechWeb】經歷了全球科技股的暴跌,資料分析師和投行的各種不看好,近期科技圈最令人振奮的訊息應該是連尚網路準備發射衛星的事兒了吧。
說起連尚網路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因為他們比較低調,但提起他們的產品,可能很多人都用過。昨天,連尚網路宣佈旗下產品的月活達到9億,成為了全球第四大月活使用者的網際網路公司,其中“WiFi萬能鑰匙”月活就超過8億。這是一家典型的產品名氣大過於公司名氣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具備同一個特點,就是產品不需要藉助公司的名氣和創始人的名氣來進行推廣,全靠使用者使用帶來的口碑傳播,是產品主導的公司。
“發射衛星,向地面提供網路訊號”,這是美國SpaceX和OneWeb正在做的事情,而作為第三大航天大國的中國似已經具備了開展同類項目的硬體條件,但在連尚之前,卻沒有人提出來。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國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這個領域,不過誰都知道這是一個投入成本高,短期內不會有什麼收益,甚至很可能會有折在半路,成為後來者前進路上墊腳石的可能。但這件事一旦做成了,今後的商業模式和變現能力都會是別人所羨慕的焦點。
那麼為什麼是連尚來做這件事?得用多少錢來做這件事?有什麼風險和對策?相必大家也和我有同樣的疑問,那麼我們就挑幾個重點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是連尚
SpaceX造火箭、OneWeb造衛星,連尚網路跟“衛星網路”這件事兒唯一沾邊的可能就剩“網路”這倆字了。如果不侷限於網際網路企業,中國資金雄厚、能承擔風險的公司可能更多,為什麼是連尚第一個跳出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從連尚現有的資源、技術儲備入手。連尚是做免費WiFi起家的,免費WiFi是基於固定網路的一門生意,這就避不開運營商這個話題,前段時間熱播的《創業時代》中也刻畫了這一點。不過現在運營商和網際網路企業已經進入了全面合作共贏的時代。連尚現有的商業模式讓其與運營商保持了長期的良好的合作關係。
反過頭來我們再看連尚提出的衛星方案,是用衛星與現有的地面基站共同組網,連尚的衛星可以看成是天上的基站,將與地面的基站一起來解決偏遠或地表環境惡劣地區的網路覆蓋問題,實現天地一體化,因此它只需要272顆衛星,而不是馬斯克的starlink計劃的12000顆。
連尚的目標很明確,實際上是在利用民間資本幫運營商解決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前人也沒少動腦筋,谷歌的project Loon熱氣球和Facebook的Aquila無人機的失敗,已經驗證了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用更穩定的方案--衛星,而且衛星方案雖然前期投入大,但使用週期長,維護成本也相對較低,長期來看可能更省錢。
況且,衛星發射上去,組網只是一個方面的應用,未來在通訊上的其它應用也會慧及運營商,甚至衍生出更多增值服務的可能性。因此我認為連尚網路比很多其它OTT服務的提供商更具有做這件事兒的資本,也更符合連尚現有商業模式的擴大和延續。
錢的問題
雖然相比SpaceX的12000顆衛星、OneWeb的900顆,連尚的272顆少多了,不過也有很多人質疑連尚的資金問題。
據連尚負責這個專案的高層介紹,到2026年這個計劃完成需要投入的資金是30億左右。在272顆衛星中有大星和小星,其中小星佔了絕大多數的比重。小星研製一顆大概是兩三百萬的量級,大星到後面批量化年發射加衛星的成本大概在兩三千萬的量級。這樣算起來,衛星的成本大概是20多億,剩下的幾億用於地面的運維繫統,衛星的測控站、運控站,這些佔衛星成本的20%左右,整個費用大概是30億左右。
從2016年這個專案啟動,到2026年投入使用。10年30億,雖然我們還沒有辦法得知整個計劃的發射排期表,因此沒辦法推算出連尚每年為這個專案所需投入的資金量,但平均一下的話對於一個擁有9億使用者的企業來說,應該是可以承受的。
再插播一條八卦,連尚真正的老闆和創始人是盛大陳氏兄弟中的陳大年,身價56億,曾經年終獎每人發一輛價值100萬的特斯拉的老闆就是他。
錢方面,連尚輪值總裁王小書也是自信滿滿。他強調公司發展專案到現在都是依靠自有資金往前推進。但他同時也說:“針對蜂群星座系統的專案,我們後面確實會考慮引入一些外部資金的共同加入,這個有計劃,但是可能和整個連尚網路的融資關係不是特別大,它可能會做一個獨立的業務去發展,這是資金上的基本計劃。”
至於是否會上市來吸納市場資本,他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目前連尚沒有上市計劃,企業還處於發展期”。
人的問題
前面兩個問題其實都是論證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但決定是否能成功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和技術。
人才儲備方面,連尚網路衛星團隊核心成員均來自航天院所總體設計單位,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4人,核心人員平均具備15年衛星研發經驗。團隊具備百餘顆各類衛星研製經驗,目前在軌執行衛星50多顆。團隊擁有多項設計衛星構型與佈局、星載計算機設計、網路接入通訊載荷設計、天線設計、衛星地面站等領先的衛星設計技術儲備。
研發方面,今年首批衛星就已經開始在江蘇常州總裝測試,明年6月第一顆衛星就升空了。到目前為止,SpaceX也才發射了“丁丁A”和“丁丁B”兩顆實驗衛星,在進度上可能並沒有落後多少。
政策問題
2014年,國務院正式對外公佈60號檔案,明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我們上面的分析已經排除了可能會來自運營商的阻力。明年首發的“連尚一號”目前已經獲得了發射許可和頻率申請。衛星退役時將按照國際公約對裝置進行回收處理。
由此來看政策方面應該是不存在明顯問題的。
“免費”的商業模式?
經過五年的摸索,連尚已經在地面上總結出了一套成功的、符合中國網際網路環境的“免費”商業模式,即對C端提供免費服務,以流量實現廣告等B端商業化的模式。
未來這套模式是否會在天上奏效,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反觀WiFi萬能鑰匙的初心,就是解決偏遠地區的網路問題,如今的衛星計劃推出的目的依舊如此。在前期發射的衛星數量較少的時候,可以先解決一些偏遠地區的網路覆蓋問題,這個過程中連尚也可以實現商業化,從而讓這個專案成為一個滾雪球的專案。
一以貫之的路線讓WiFi萬能鑰匙擁有了“使用者下沉”的優勢,再結合這幾年國內比較成功的商業案例,比如社交電商的拼多多、手機的OPPO、vivo,以及內容分發的趣頭條,都是使用者下沉的受益者。因此我還是比較認同連上的這套商業理論。
連尚首席科學家安洋也指出,衛星屬於基礎類行業,國際上有測算,衛星的投入產出比在1:7~1:14,而上網費用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大資料處理、大資料分析、產業應用、國民應用等費用累計起來將非常可觀。
挑戰:後來者和新技術
似乎一切條件都已經是利好了,就沒有隱藏的危機嗎?
當然有,中國的網際網路向來不缺乏“後來者”,尤其是那些躍躍欲試的巨頭。網際網路巨頭做了怎麼辦?這是中國所有網際網路創業者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但筆者認為,連尚提出的這個模式雖然不新,但是門檻比較高,難以短時間內被複制,同時是基於自己的硬體基礎,更加增大了後來者模範的成本。不過後期資本的進入會不會把這個壁壘打破現在還不好說。
不過另外一個危機就比較可怕,就是隨著時間和新技術的推出,這種商業模式是否會慢慢失去價值?
隨著5G網路商用的臨近,行動網路與固定網路的速度差距越來越小,唯一的區別就是穩定性。但衛星還是不比海底電纜,同樣也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因此在按照計劃升空衛星的過程中技術上還是需要進一步不斷地完善,都說計劃趕不上變化,與時間賽跑,動態的調整戰略,可能是連尚需要花心思的地方。
雖然有時候解決辦法可以用“使用者下沉”一言以蔽之,但還是不能忽略衛星訊號不能被現有的裝置相容的問題,如何在偏於地區普及接收裝置、或者是讓使用者主動的升級自己的裝置,也同樣需要考慮。
當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時候,是否能還能冷靜的思考,才是一件事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