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敵破壞王2》開始,迪士尼為何又敢碰動畫電影續集了?
題圖 / 無敵破壞王2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續作”的意義不僅僅是圈錢那麼簡單
在北美電影市場,《無敵破壞王2》的五天票房成績達到了9400萬美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幾年前《冰雪奇緣》上映後的同期票房資料。迪士尼已經習慣了將年度重磅作品放在感恩節期間上映,《魔發奇緣》《海洋奇緣》《玩具總動員2》《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都成為了當年的動畫電影全球票房冠軍。
儘管《無敵破環王2》也獲得了很不錯的感恩節檔期票房,然而這部電影獲得的正面評價主要集中在迪士尼全IP悉數亮相、迪士尼公主自黑玩梗帶給觀眾的驚喜方面,而不喜歡這部動畫電影的影評人則認為,這部電影用主線劇情來刻意強調女權主義,不僅劇情無法自圓其說,也容易產生令人乏味的觀感,使得他們更擔心明年的《冰雪奇緣2》。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面向廣大的觀影市場,這部動畫電影在繼續讓小朋友歡樂的同時,也能討絕大多數成年觀眾的歡心,它是一部合格的迪士尼動畫電影。
接下來,明年還有《冰雪奇緣2》,同時《瘋狂動物城2》也已經被提上了日程,顯然迪士尼對“親生”的動畫IP不再保守了。
童話、歌舞,迪士尼的造夢之旅,以及圈錢的“續作”
需要指出一點的是,《無敵破壞王》《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這3部電影都是出自迪士尼自家工作室——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而於2006年被迪士尼收購的皮克斯,代表作則是以“總動員”為名的《玩具總動員》《賽車總動員》《海底總動員》“成長”系列動畫電影,以及《飛屋環遊記》《尋夢環遊記》《WALL-E》等溫情又催淚的動畫電影。
相較於皮克斯新片能夠驚豔觀眾,續集也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於1937年開始製作動畫電影的華特·迪士尼工作室,迄今為止已經產出了57部院線動畫電影,卻僅有4部作品曾經推出過面向院線市場的續集。除了《無敵破壞王》,另外3個系列是《幻想曲》(1940)和《幻想曲2000》(1999)、《救難小英雄》(1977)和《救難小英雄澳洲歷險記》(1990)、《小熊維尼歷險記》(1977)和《小熊維尼》(2011)。
誕生於1937年的首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曾經幾度花光迪士尼的製作預算。它不僅是全世界首部彩色動畫長片,獲得了國際商業上的票房成功,還獲得過奧斯卡最佳配樂提名,這部作品奠定了迪士尼在動畫創作發展方向。
在隨後幾十年的迪士尼動畫電影作品中,我們經常能見到的公主、童話、歌舞等元素,就是承襲自《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些元素也成為了這家公司絕大部分動畫電影的標配,同迪士尼的其他動畫作品一起,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動畫小觀眾的成長,也將迪士尼的品牌形象深深植根在全世界觀眾心目中。
作為一個龐大的娛樂集團,迪士尼的業務顯然不限於大熒幕,比如於1983年建立的迪士尼電視訊道,這個頻道主要用於播放迪士尼自制影視內容。80年代,家庭磁帶錄影機的普及帶來了錄影帶租賃業務的興起。1988年,全美錄影帶租賃業務年收入達到了51.5億美元,而同年北美票房TOP10的電影票房總額加起來還不到11億美元。
相較於需要和影院放映環節多方分成,直接發行音像製品反而利潤率更高。因此,迪士尼於1988年成立專門的音像製品的動畫部門——迪士尼卡通工作室(最初叫“迪士尼電影卡通”),這些音像製品的內容源頭是迪士尼旗下院線動畫電影或者迪士尼電視動畫。
迪士尼卡通工作室成立以來總共製作了60多部電影,比如《賈方復仇記》就是電影《阿拉丁》的錄影帶電影續集,《獅子王》的續集《獅子王2》《獅子王1½》,《花木蘭》的續集《花木蘭2》等等。這些作品的質量顯然不能和院線電影相提並論。
迪士尼音像製品業務的紅火期持續了上世紀整個90年代,直到2005年寬頻取代上網撥號,以Netflix為主要代表的流媒體崛起,音像製品日漸式微。儘管迪士尼卡通工作室也曾嘗試將2013年製作的《賽車總動員》衍生電影《飛機總動員》送上過院線,然而影音租賃市場的沒落,使得迪士尼最終選擇於今年關閉這個工作室。
任何內容形式的發展,都脫離不了內容本身的質量以及適合的商業環境。現在回頭看迪士尼在動畫電影這個市場的發展過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時的迪士尼動畫電影院線續集寥寥。
歷年來上映的55部院線電影,其中絕大部分是改編自全世界知名的童話故事和兒童書籍,比如白雪公主、小美人魚、灰姑娘、亞瑟王等,這些已成經典且有著圓滿結局的電影作品,再為其製作續集難度實在太大,很容易會折損迪士尼一貫以來的好名聲。而以錄影帶的形式發售的相對粗劣的續作,可以蹭院線電影的熱度,以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一種“消耗IP”的行為,但是在錄影帶租賃市場營收遠超電影市場的80-90年代,這一做法是完全符合商業發展模式的。
曾經制作過院線續作的3部迪士尼動畫電影,則各有其特點:以動畫畫面配合古典音樂名作的《幻想曲》,是動畫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冒險動作題材的《救難小英雄》是迪士尼過渡轉型期的代表作;小熊維尼的商品銷售額在1993年首度超越了米老鼠,在2007年時品牌價值達到了150億美元,迪士尼從沒停止過為它和它的朋友創作影視作品。顯然,這些電影作品不管從藝術價值上還是商業價值方面,都有值得迪士尼為其製作續集院線電影的理由。
與時俱進創作原創故事,製造爆款IP挑戰續作
自1926年創辦以來,迪士尼這座龐大的娛樂王國已經走過92年的風風雨雨。整個公司在運營方面儘管遭遇過風浪,而更令公司管理層憂慮的,卻是為其獲得巨大聲譽的動畫電影終究會迎來令觀眾乏味的那一天。
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的以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藍天工作室和夢工廠動畫工作室為代表的一批動畫製作公司,以原創故事和不同於迪士尼童話+音樂劇的敘事方式,產出了包括《玩具總動員》《冰河世紀》《瘋狂原始人》在內的一大批動畫電影作品,為電影觀眾打開了一扇新的動畫世界大門,同時也威脅到了迪士尼動畫電影全球NO.1的地位。(有趣的是,夢工廠的CEO傑弗瑞·卡森伯格、皮克斯的創意執行副總裁約翰·拉賽特都在迪士尼動畫部門工作數年,有過製作迪士尼院線動畫電影的經歷。)
和迪士尼動畫電影最大的不同是,這些新興動畫工作室出品的動畫電影面向的主要觀眾不只是兒童,主角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也見不到迪士尼電影作品裡貫徹至終的“美國夢”情節,不少作品由於有著多層次的世界觀,能夠給予成人觀眾更豐富的觀感。
在運作制度上,這些動畫工作室一改迪士尼這家傳統企業陳舊的作品審查制度,創造了一個更加開放的工作環境給動畫設計師們,充分尊重他們的靈感和創意,再加上這些工作室各自擁有的3D電腦動畫製作技術,使得他們的作品不管從故事還是畫面,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千禧年開始,迪士尼的動畫電影再度遭遇大危機,逐年產出了幾部票房、口碑都不佳的動畫電影,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依靠《獅子王》《風中奇緣》《花木蘭》風靡全球的迪士尼風光不再。2003年,動畫部門裁員上千人,迪士尼的動畫電影亟待轉型。
2005年,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製作的首部3D動畫電影《四眼天雞》上映,這部被批技術不如皮克斯,風格抄夢工廠的作品差評如潮,此時距離皮克斯的首部3D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上映已經過去10年了。
之後發生的一系列收購事件,包括2006年迪士尼收購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2009年收購漫威娛樂,2012年收購盧卡斯影業,逐漸成就了迪士尼今天全球娛樂市場的霸主地位。
大手筆的收購,不僅讓迪士尼獲得了皮克斯先進的動畫製作技術,大幅提升華特·迪士尼動畫工作室在3D動畫電影的畫面水平,故事方面也開始與時俱進。引以為傲的“公主”系列電影也開始進化,從“傻白甜”到新女性,白馬王子也可以是大反派。另一方面,在推出的原創動畫故事裡,比如《無敵破壞王》《瘋狂動物城》等等,塑造了不少個性化角色,通過出色的故事打動觀眾,而故事主旨仍舊保留迪士尼動畫世界裡的真善美。
原創故事在製作續集上有一定優勢。在原創故事中,編劇可以在故事結尾為續集的開啟預留伏筆。比如《無敵破壞王2》裡面回到現實的拉爾夫和追逐夢想留在網路世界的雲妮,兩名角色身處異地的結局極有可能是為了下一部作鋪墊。
另一方面,續集作品自帶前作的IP加持,粉絲買單的意願較高。
近幾年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都熱衷於續集製作,各種經典電影作品的續集層出不窮,連《阿凡達》續集都是4部一起拍。從盧卡斯影業和漫威娛樂這幾年的發展來看,對迪士尼而言,續集的意義不僅僅是“安全牌”和更高的票房資料,還可以為衍生品帶來持續的熱度。
比如明年將要上映的《冰雪奇緣2》,其前作在2013年的全球票房總額為12.7億美元,而裡面的一條衍生品小裙子曾經一年能給迪士尼貢獻4.5億美元的銷售額,這讓《冰雪奇緣》成為了迪士尼衍生品業務裡的現象級動畫IP。直到2016年11月,迪士尼才在財報中首次提及《冰雪奇緣》衍生品銷量下滑的現象。
在今年1月,迪士尼公佈的2017年財報中顯示,消費品和互動媒體業務收入為48.22億美元,同比下降13%,電影業務收入83.79億美元,同比下降是11%。儘管迪士尼如今仍舊是全球電影行業NO.1,是衍生品開發和營銷的標杆,也是全球不少娛樂公司的對標,但站在頂峰的迪士尼仍需要兢兢業業,而眼下以動畫起家的迪士尼,期望用動畫電影續集來打動觀眾,來保持它在商業方面的領先地位,是否可行我們為未可知,但是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打動觀眾的基礎仍舊在於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