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LoRa產業發展的5大特徵
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裡,LoRa在國內經歷了從一個新生事物到成長為物聯網領域主流的事實標準之一的過程。近日,筆者參加了在衢州召開的第三屆中國LoRa物聯網國際峰會,峰會吸引了600多位LoRa產業鏈企業代表參加。會議期間通過與大量從業者的溝通,筆者發現即將過去的2018年國內外LoRa產業生態發生了多個明顯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對物聯網產業格局產生明顯的影響。
由於政策和歷史的原因,LoRa在國內的發展一直以市場手段為主,大部分企業的佈局、合作、落地更多是市場化的行為。過去一年中,這些市場行為也具備一些明顯特徵,總結下來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來考察:
1. 生態圈多樣化更為明顯,讓參與者有更多選擇性
2018年LoRa生態圈最為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不少在各自領域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廠商的加入,典型的是網際網路巨頭加入。谷歌、阿里、騰訊、京東四家網際網路巨頭均以最高級別會員的身份加入LoRa聯盟,希望通過LoRa這一切入點建立自身在物聯網和產業網際網路領域的話語權。網際網路巨頭在業界的影響力,與LoRa技術形成互相協同,進一步促進LoRa成為全球物聯網事實標準的目標。另外,鐵塔公司、中國聯通以及多地廣電公司也開始針對LoRa產業進行佈局,這些在國內基礎設施、頻譜、渠道等方面具有影響力的組織加入,也進一步促進LoRa在各行業應用的落地。最早在國內發起LoRa應用聯盟的克拉科技不僅自身實現國內最大的LoRa基站出貨量,其應用聯盟的企業數量也增加到1100多家,來自各行業的企業加入讓LoRa生態圈多樣化更為明顯。
當然,生態圈不斷擴大和多樣化並不意味著拉山頭、劃地盤和站隊某一陣營,相反應該是有了更多的選擇性並倒逼其更開放。在筆者看來,不論是網際網路巨頭,還是鐵塔、聯通、廣電等群體,在物聯網業務的佈局中一定會保持技術中立,支援更多的接入方式和通訊技術,加入LoRa生態圈恰恰是讓其多了更多的選擇性,至於最終在哪些方面投入更大或佈局更深入,則是取決於其對自身戰略路徑和市場的判斷。
2. 突破單一應用,行業場景擴充套件速度加快
3年前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進入業界視野時,不論是LoRa還是NB-IoT,可以對外展示的落地用例較少,更多集中在抄表、停車等少數的應用,大量論壇、研討會中從業者希望能夠獲得更多落地應用案例,但依然是這些非常單一的應用。此前,LoRa終端更多集中在電錶、燃氣表等公用事業表計領域,然而在過去一年中,LoRa也在智慧城市、智慧建築、智慧園區、智慧安防等領域形成大量落地用例。Semtech物聯網業務總監Vivek Mohan透露目前全球大量的垂直行業中已形成300多個應用場景。
當然,過去一年中NB-IoT也迎來了落地用例的大範圍擴充套件,也形成數百個應用場景,其中不少場景和LoRa比較類似。不過,在筆者看來,除了可以採用類似於NB-IoT公網形式支援應用部署外,LoRa在支援這些場景中還形成了多種靈活性的模式,例如大型行業採取行業專網形式,企業採用私有網路部署形式,應用廠商和使用者自行通過補盲或室內閘道器提升自身場景中的網路覆蓋等。雖然面對同樣場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環境和主要痛點來選擇不同的網路連線服務。
3. 產品出貨量依然大幅增長,廣域物聯佔據主導
從規模角度來看,LoRa終端目前是所有LPWAN技術中出貨量最大的。Semtech的資料顯示,全球已部署了5000萬的LoRa終端節點,而2018年LoRa晶片的出貨量預計有數千萬。Semtech中國區銷售副總裁黃旭東透露,中國市場LoRa晶片出貨量佔據全球一半以上。眾所周知,2017年底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釋出的《徵求意見稿》讓LoRa在國內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政策風險,但在這一風險下,LoRa晶片出貨量依然能夠逆勢增長,可以預期是真實的市場行為驅動的。最新財報顯示,正是產品出貨量的大幅增長,以LoRa產品為主的無線和感測產品事業部在Semtech營收中已攀升至30%,也使這家規模不大的晶片公司得到華爾街的青睞。
當然,過去幾年中大量LoRa終端採用點對點的小無線方式通訊,而近兩年中由於LoRaWAN規範的推出,不論是公網、專網還是私有部署的網路,越來越多應用以星形組網方式實現連線,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廣域物聯應用。這一過程中,除了LoRa聯盟對LoRaWAN規範的不斷更新外,國內廠商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創新,LoRaWAN規範作為基線,在此基礎上給廠商更多空間,加速應用落地。例如包括克拉科技在內的廠商對LoRaWAN在頻點規則、資料分發等方面進行優化和創新,對具體應用場景能夠做到更好支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LoRa產品出貨量的快速增長。
4. 更加聚焦於應用導向,底層和平臺進一步開放
LoRa作為一種線性擴頻的調製技術,在物理層上已做到較為優化和成熟,目前主流廠商更多為消除應用壁壘做了不少工作。作為LoRa技術IP擁有者,Semtech除了在工藝方向上優化LoRa晶片外,針對很多應用中的壁壘做了效能的優化工作,一些優化直接面對具體的應用場景,因此其定位不僅僅是LoRa晶片提供商,更希望成為LoRa快速落地的推動者。今年10月份,Semtech在國內向阿里提供首個LoRa IP授權,在客觀上給獲得授權企業更多創新空間,可以以應用為導向去設計新的晶片。另外,針對“用完可棄”的大量場景,今年年初Semtech投資一家印刷電池的廠商,進一步推進更小體積、更廉價的LoRa模組。
同樣的,平臺級的廠商也不斷推進產業鏈的開放程序。筆者注意到,克拉科技的IoT平臺開始向第三方閘道器和接入網開放,並推出GSP通用感測器裝置平臺,更多的閘道器、模組、感測器可以快速接入形成規模化,這些工作也是著眼於應用的壁壘。
5. 產業鏈廠商生存環境持續改善
作為從業者,更為重要的是對自身所處產業的信心。筆者近年來與大量LoRa產業鏈廠商保持溝通,包括感測裝置、模組、終端、解決方案商等,大部分廠商的反饋是過去三年中其生存環境持續改善。2016年是大量中小企業進入該領域的時間,彼時企業大多看好LPWAN的前景,但應用的匱乏讓其生存顯得有些艱難;而經過2017年的堅持,進入2018年後生存環境迎來好轉,不少廠商在2018年前半年完成的業務和收入已超過2017年全年,企業盈利狀況得到好轉。在整體巨集觀經濟環境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產業鏈廠商能夠獲得改善,確實給產業鏈從業者帶來更多信心。
當然,這種生存環境的改善並非爆發式增長,更多是線性的增長。LPWAN當前更多面對著產業物聯網的市場,每一垂直行業都有自身存在數十年的發展規律、生存經營流程和利益關係等,物聯網短時間對傳統行業的“顛覆”並實現“爆發式”增長顯然並不現實,或許線性的增長更符合物聯網向產業逐漸滲透的規律。LoRa產業鏈從業者,尤其是中小企業雖然沒有對傳統產業做出“顛覆性”創新,但帶來的是邊際和漸進式創新,它們生存環境的持續改善也是市場行為的結果。
11月27日,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釋出了《再次公開徵求對<微功率短距離無線電發射裝置目錄和技術要求>公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對去年12月份釋出的《徵求意見稿》進行了修訂,雖然業界對新發布版本中部分條款仍有疑問,但讓業界看到監管機構創造LoRa等非授權頻段技術公平進入市場的態度。在公平準入的環境下,期待LoRa在未來物聯網多元化市場中讓使用者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