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從業者”馬化騰談AI:正在通向大社交時代(附現場視訊)

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往往會以“一線從業者”的角色,通過騰訊公司業務案例分享自己對行業的思考。
在9月17日的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化騰分別從騰訊在美國西雅圖設立人工智慧實驗室、騰訊的連線目標和騰訊安全團隊對黑產的監控上,分享了自己對人工智慧的思考。
馬化騰認為,人工智慧是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求工程;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正在通向“大社交”時代;人工智慧也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跨國、跨學科
馬化騰表示,人工智慧技術是一場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求工程,不能拒絕人工智慧領域的“奧林匹克”,更不能閉門造車。
馬化騰稱,中國和美國的網際網路與科技產業,一直以來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在人工智慧領域也如此,即便有競爭,也像一場“奧林匹克”競賽,通過“你追我趕”的互相激勵、協同創新,共同把人類的認知極限推向“更快、更高、更強”,最終目的是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
馬化騰稱,全球人工智慧正在形成新的產業鏈,從技術研發到應用落地,從軟體、硬體到服務,需要全球協作才能實現最優化的配置。美國強大的先進技術和中國豐富的應用場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天然互補的。去年,騰訊在美國西雅圖建立了首個海外人工智慧實驗室;谷歌等美國科技企業也在上海、深圳設立了新的分支。人工智慧產業的全球化趨勢,可以說是勢不可擋。
相似的觀點,馬化騰在重慶智博會上也分享過。彼時馬化騰稱,過去二十年是全球網際網路與科技行業發展的黃金期,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獲得了高速發展,移動網民數量和比例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但從產業角度看,我們基礎研究仍然薄弱,現在是政企學研一起努力改變現狀的時候了。我們不應該放棄在科技場上踢出“世界波”的夢想。
“大社交”時代
馬化騰同時表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正在通向“大社交”時代。騰訊多年來一直專注做連線,希望連線人和人、人和物以及人和服務。微信的月活躍使用者達到10億,成為中國首個使用者突破10億級的網際網路產品。連線人與人的極限就是幾十億個節點,但是,如果連線人和物,人與服務,那麼這個規模將會增長到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的的量級。而人與物,人與服務連線的關鍵就在於人工智慧。可以說,未來整個人類的“朋友圈”的規模將會從幾十億,擴大為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社交”時代。
今年騰訊提出的一個目標是做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為此騰訊需要做好“聯結器”、“數字工具箱”和“生態共建者”。數字化、網路化和智慧化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人工智慧是我們“數字工具箱”裡的制勝法寶,它與大資料、雲端計算共同構成了新型基礎設施。
人工智慧的挑戰
馬化騰同時表達了對人工智慧產業的擔憂。馬化騰稱,需要充分考慮未來人工智慧發展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今天,人工智慧還處於發展的初期,但是,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很可能變成一把“萬能鑰匙”,能夠釋放過去所有人類技術和工具的潛能,必將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挑戰。
“比如我瞭解到,國內一些黑產已經藉助人工智慧技術讓病毒的分發更加隱蔽,甚至讓網路詐騙更為精準,這就迫使我們改變過去傳統的安全防護模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目前騰訊安全團隊藉助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實現對最新黑產活動的動態監控和精準打擊。”馬化騰稱。
在演講最後,馬化騰提出了四個問題,即未來人工智慧是否能夠做到“可知”、“可控”、“可用”和“可靠”。第一個“可知”,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是否能夠變得清晰透明、可以解釋?第二個“可控”,如何避免人工智慧危害人類個人或整體的利益?人工智慧所做的決定,是否最終仍然需要由具體的人來承擔責任?第三個“可用”,人工智慧是否能讓儘可能多的人使用,共享技術紅利,避免出現技術鴻溝?第四“可靠”,人工智慧是否能夠足夠快地修復自身漏洞,真正實現安全、穩定與可靠呢?
責編:彭海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映象。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絡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