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不是蓋茨,張勇也不是庫克

為什麼是張勇?
2018年9月10日教師節當天,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發表公開信宣佈:一年後,也就是2019年9月10日,在阿里巴巴20週年之際,他將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屆時由現任集團CEO張勇接任。
作為一個備受矚目的交接班事件,人們不僅對馬雲想放下又能放下的高明鼓掌,也對馬雲之後挑起阿里巴巴十幾萬員工擔子的張勇好奇——怎麼樣?行不行?

美國有蓋茨,中國有馬雲。
2014年,比爾·蓋茨辭去微軟董事長職務,退休後全力投入到全球慈善事業。
蓋茨曾說過下一個世界首富是馬雲,如果算上螞蟻金服、阿里巴巴和菜鳥物流等企業,馬雲想要做首富也是希望很大的。
和一些投機取巧的上市公司不同——它們是拿出公司的一小部分(如5%)股票到市場上賣,然後炒個高價,就說按這個價格算自己(剩下沒拿出來的95%)就值多少錢,價格和價值是兩碼事——馬雲這些公司的含金量,是那些低價值公司不可比擬的。
但馬雲對首富這個帽子不在乎,他在意的是實現了比蓋茨早退休的願望。
同樣是世界頂級的企業,同樣是爬到8000米以上高度的企業家,而站在峰頂之後,毅然放下權杖,馬雲和蓋茨為世界的企業家群體樹立了一個收放、進退的榜樣和典範。
退休後同樣是做慈善,「三十年前,在微軟公司創業時,我們有一個非常巨集大的願景:人人擁有計算機。現在,我和大家一起,追求一個更重要的願景,即人人擁有健康。」,蓋茨的主力是在健康、醫療、食物等領域,而馬雲的選擇是教育,或者說,教育才是公益的本質,「我進入商界完全是誤打誤撞,本來就想玩兩年,沒想到一搞搞了20年...其實我最想做的是老師」,馬雲迴歸了自己最初的職業。
而他們之所以能夠順利退下來,關鍵是他們找到了各自的接班人,但傳奇、天才領袖的接班人不太好當,比如史蒂夫·鮑爾默接棒後就沒把微軟搞好,只能是黯然謝幕,換成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後才讓微軟再次雄起。
但張勇不是鮑爾默,他更像是喬布斯之後的蒂姆·庫克。

1998年,蒂姆·庫克加入蘋果公司,此前曾任職於IBM,2005年10月,庫克正式升任蘋果公司營運長,在喬布斯病假期間曾三度代理公司CEO,在喬布斯宣佈離職後,2011年8月正式擔任CEO。
和喬布斯的偏執、強硬的姿態不同,在喬布斯耀眼的光輝之下,庫克以低調沉穩著稱,但他在關鍵時候也不乏鐵腕手段。
比如蘋果核心大將、蘋果“IOS之父” Scott Forstall就是被庫克“請”走的。
接任蘋果後,庫克主導推出的iPhone和電腦、平板等產品一直被外界評價為炒喬布斯的冷飯,缺乏創新和建樹。
但蘋果公司的股價卻是在節節攀升,商業表現不俗,庫克也受到蘋果董事會的讚賞和獎勵。
看看最新被全球科技媒體和果粉蜂擁熱議的蘋果釋出會就知道了, iPhone XS、iPhone XS Max、iPhone XR 和Apple Watch Series 4,哪個不是引發無以倫比的關注,史上最貴產品被預定一空,這種無以倫比的盛況,又有哪個公司推出新產品可以媲美。
2011年喬布斯去世後又7年,在2018年8月2日,蘋果公司股價突破207美元大關,成為了美股歷史上第一個市值超過萬億的公司——可以說,庫克不負喬布斯。
庫克的貢獻不僅僅是蘋果公司的商業成就,喬布斯創新為本的理念也被庫克完美繼承。
2015年3月,蒂姆·庫克(Tim Cook)宣稱健康可能是蘋果裝置下一個“最大”的研究領域。同年,蘋果推出了全新產品Apple Watch。
現在我們大都知道物聯網IOT必然會是未來,Apple Watch經過兩三年的迭代改進,不只是使用者跟蹤自己健康的一個電子產品,它已經事實上成為蘋果生態系統的新入口,並帶動了蘋果移動裝置整個產業鏈的進一步強大,要知道,Apple Watch是和iPhone、雲端儲存一體的。
喬布斯之後,庫克讓蘋果的價值持續高漲,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在重倉蘋果股票,豈是沒有原因。

阿里巴巴不是蘋果,張勇也不是庫克,前者更年輕,也更有成長性。
「張勇是阿里合夥人機制下人才培育體系湧現的傑出商業領袖,把接力火炬交給他和他的團隊,是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最正確決定。」
今年,1972年出生的張勇才46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阿里之前,張勇曾是前首富陳天橋的盛大集團裡的CFO和副總裁,為盛大的財務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2007年,張勇選擇入職阿里擔任淘寶網CFO,(阿里花名“逍遙子”,阿里人常稱之為老逍),開始了在阿里巴巴11年的奮鬥。
為什麼是張勇,簡單來說,是張勇用11年的奮鬥證明了自己就是那個最合適的接班人,而馬雲也有足夠理由放心這點。
11年時間,張勇一直住在杭州的五星酒店裡,有人說他不買房是錯過了杭州的房產升值福利,扯淡,高段位的人和低段位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是自己升值好,還是一套房子升值好?
我認為,財務出身的張勇最明白大賬和小賬的演算法,比如住酒店,完善的飲食、住宿、清潔、健身等服務配套,讓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阿里升值、自身升值的大事當中,而不必在日常瑣碎裡浪費時間和精力。
讓雄心萬丈的馬老師評價為“傑出商業領袖”,你以為是誰都可以隨便就能獲得的讚譽?
阿里11年裡,張勇有太多結果和功勳。
從淘寶CFO起步,但張勇一直沒有把自己侷限在財務公司上,當然阿里巴巴也有開放、積極工作的機制,這讓張勇有了一種創業者的覺悟。無論是對淘寶商業模式的重新設計,還是打造出天貓和雙11這一現象級商業盛事的創造,以及“All in無線”戰略,新零售帶動的全球商業模式升級,讓阿里擺脫電商平臺的侷限成長為未來商業的基礎設施。。。
難怪阿里內部說張勇是在高速路上換引擎的人,而且把拖拉機阿里換成了波音747阿里。

張勇最感謝的人,應該是馬雲。
在阿里年度大會上,張勇上臺動情地唱了一首 《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可以說,是馬雲和阿里巴巴成就了更好更強的張勇。
投資蘇寧、銀泰,打造盒馬,入股高鑫零售,收購餓了麼,合作星巴克等牽涉公司根本利益的大手筆操作,換了馬雲,哪個老闆會這麼大膽、包容,把這樣的大事放心地交給一個職業經理人一手包辦。
224億港元的大交易,馬雲連個面都不露。95億美元的大收購,也就是打了一個電話,還是張勇主動打給馬雲的,馬雲只說“好,就該這麼辦。。。”。
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
據阿里巴巴2018財年財報顯示,阿里收入 2502.66 億元,收入同比大增61%,連續6個季度保持55%以上的高增長,連續13個季度持續健康高速增長。如此快速的增長髮生在一個市值超過四五千億美元的世界級大企業上,是極其罕見的。在全球網際網路巨頭Facebook、亞馬遜、谷歌等巨頭中,只有阿里的增速超過了60%。
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經成長為包含電子商務、線下零售、智慧物流、網路支付、大資料和雲端計算等在內的數字經濟體。這也是馬雲說出「阿里已經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希望能夠再過19年,成為世界的第5大經濟體。」的底氣所在。
眾所周知,因為吃過職業經理人和CFO做CEO的虧,所以馬雲對其很不看好,而最終扭轉馬雲觀念的人就是張勇。
馬雲曾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 做 CEO。他還常講一個故事說職業經理人靠不住——「一個人上山打野豬,一槍打出去沒打中,反而激怒了野豬。把槍一扔,撒腿就跑的,是職業經理人;從腰間拔出柴刀,衝上去拼命的,則是創業者。」
四千多個日日夜夜,千頭萬緒,殫精竭慮,張勇用事實證明了自己就是那個能衝上去拼命的創業者。
初見馬雲,張勇說的是「我已經做過一家30億美元的公司,想做一個300億美元的。」
後來,張勇又說,「 40 億、 400 億、 4000 億,這很奇妙,像做夢一樣。今天既然在這個位置上,第一個(感想)是感恩,第二個是責任。」

做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很難,做阿里巴巴的CEO、掌門人更難。
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是馬雲在2009年開始搭建的,馬雲認為,「不少優秀的公司在創始人離開後,迅速衰落,但同樣也有不少成功的創始人犯下致命的錯誤。我們最終設定的機制,就是用合夥人取代創始人。道理非常簡單:一群志同道合的合夥人,比一兩個創始人更有可能把優秀的文化持久地傳承、發揚。」
那時,阿里巴巴才剛成立10年。
又十年,阿里巴巴有了36位合夥人,這個又多又少,比其他同級別的上市公司是很多了,而如果按阿里數萬員工論,又顯得少,儘管馬雲對合夥人的要求也很“簡單”——在阿里巴巴工作五年以上;具備優秀的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並且對公司發展有積極性貢獻,願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傳承竭盡全力。
簡單,又不簡單。
馬雲的工號是001,張勇的工號是12000+,「做 CEO 是個苦活,需要做好下地獄的打算。」,張勇成為合夥人,成為CEO領導人,成為接班人,可知他在阿里巴巴面臨過多大壓力,戰勝了多少挑戰,解決了多少困難。
有人說馬雲是天馬行空的外星人,而張勇就是那個讓馬雲奇思妙想真正落地的人工智慧AI——極度理性、理智,幾乎不犯錯。
而張勇認為,自己在理性之外,也有感性的一面,「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只是感性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在外界看來,張勇好像從來沒有表現過憤怒、興奮、焦慮等情緒,他的表情始終是溫和有禮的,張勇說,有些事情不要想太多,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自己的個性就是必須做好自己。
「你必須時刻醒著,睡覺也得睜著眼睛,你必須不斷去學習、創新。最怕的是獨孤求敗,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可以被超越的。」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的狀態,張勇表示很享受。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能走多久,一個公司的性格也決定了一個公司能走多久。」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因為相信而看見,馬雲的願景和抱負,也是張勇的目標所在。
他說,「今天的成功是因為過去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未來會不會成功,得看你今天能不能布好局。如果只考慮當前結果,你會失去很多未來的機會,甚至做一些短視的事情。你要有這樣的一種勇氣:這事兒我做不好,這世界上沒人能做得好。可能結果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打通關,但你必須要有這個信心,如果你只是為了做好而苟活著,有什麼意思呢?」
一句話可知張勇的格局和胸襟。
高段位的人,從來都是陽謀,都是簡單而透明的,就算我的戰略我的目標說出來,最後還是我贏。
實現目標,靠的是團隊,而團隊靠的是領導者的領導力。
「阿里巴巴不是任何一個個人造就的,造就阿里巴巴的是一種生態、經濟體的力量。」張勇說,管理就是人性。「對一個leader來講,核心問題不是他有多懂,最重要的是,首先心意要相通,第二是用人能力和學習能力。今天不同的管理者的層次度不一樣,你必須去觀察他需要什麼。我是給他提供幫助的,不是給他去(製造麻煩的)。」
張勇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比較欣賞的是微軟Satya Nadella這樣的領導人。「他跟我一樣,擔任CEO時間不長,他上任以後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對微軟的改革,在雲的新的階段的改革,我覺得是非常不錯的,是繼往開來的,是開創性的。」
像馬雲一樣,張勇在阿里巴巴人才梯隊建設上下了大功夫。
比如淘寶總裁蔣凡,就是張勇找來的,他不喜歡用“招人”,當時蔣凡是友盟的創始人,被阿里收購後蔣凡要走,但張勇推心置腹地對他說,
「想不想咱們一起折騰點事情,以後你可以講故事給孫子聽。在一個國企或者在一個外企裡按部就班的幹上十年,每年賺有數的多少錢,然後各地參加個馬拉松等等,這樣的日子你現在就能看得清清楚楚。這不是不對,只是每個人有他的選擇。那麼我說你想不想一起,在阿里這個舞臺上來表演一下,留下一點記憶?」
現在的阿里36名合夥人中,最初的18名創始人還有6名,年齡層覆蓋60後、70後、80後,天貓技術負責人吳澤明和螞蟻金服副CTO胡喜是80後,淘寶總裁蔣凡則是85後。而在阿里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中,“80後”已經佔到80%,“90後”管理者已超過1400人,佔管理者總數的5%。

「你愛自己的孩子,就要讓他獨立起來;愛自己的公司,就讓比你更懂這家公司的人去駕馭。」
只有商業才能是不夠的,道和術,術是有形的、可以學習的,而道,是難以捉摸的。
馬雲的“道”,張勇的志同道合和他持續打造的阿里巴巴制度、文化、接班人體系,都是張勇之所以張勇的原因。
張勇被評為中國2018年最佳CEO第一,馬雲說,「我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把阿里巴巴的接力火炬移交給他領導的團隊,我認為是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正確決定。」
更早的2013 年,在淘寶十週年慶典上,馬雲說,我以後不回來了,要回也不回來,因為我回來了也沒什麼用,你們會做得更好。
阿里從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到到數字經濟體,張勇確實做到了卓越,他極有可能登上8000米以上和馬雲一起領略峰頂的風光。
至於馬雲,對他來說,花錢比掙錢更難,教育、公益都在考驗他的智慧。雖然離開了阿里巴巴的管理工作,但他和蔡崇信是阿里巴巴永久合夥人(別的阿里合夥人一旦離職則等於退出合夥人關係),而且馬雲和蔡崇信還有大股東軟銀、雅虎還將表決權。所以,馬雲對阿里仍然是至關重要的精神領袖。

有人認為,馬雲這麼強,張勇以後很難擺脫馬雲的陰影,但在身負絕世武功的人眼裡,又何須刻意擺脫前任的陰影——
「是阿里讓我找到了真我,和一群有情有義的人,一起做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