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沒有義務按人類的想像執行——《必然》

一切都已開始,一切都是必然
自我第一次領工資開始,就幹上了一件自以為是的事-——淘碟,短短几年間,收藏數千張,工資幾欲盡,囊中常羞澀。如果那時,我不是想當一個文藝青年,成天自虐般地去看三大電影節那些艱深的獲獎片,而是去讀凱文.凱利的書,如今我很可能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
當然,我還是會錯過炒房,但我有可能去買蘋果、亞馬遜的股票,再不濟也要買點納斯達克指數,退一萬步,至少不會在一個沒落行業裡浪費那麼多錢——當我2009年搬家,發現一塊幾百塊錢的行動硬碟就可以裝下幾百張DVD,而收藏那麼多的DVD我去哪找地方安放。
由於受過目光短淺的切膚之痛,所以特別喜歡廓清未來迷霧的書,那凱文.凱利的《必然》一定是繞不過的。凱文.凱利是誰?我們經常在封面、頭版見到的網際網路鉅額們,都以第一時間讀他的書為榮;而一個在網際網路界混的人,都以不知道凱文.凱利為恥。
藉此機會,讓我們看看Snapchat(閱後即焚)、抖音、今日頭條這些明星級應用為什麼會誕生,順便再聊聊大劉最新的小說《黃金原野》。
還有,今天凌晨剛結束的蘋果大會,新iPhone因為毫無創新性與歷史最高價的組合,遭到若干吐槽。我倒想到一個問題,iPhone會不會是下一個iPod、iTouch?不是沒有可能,因為蘋果還推出了iwatch 4。作為第一代iwatch使用者,我非常負責地說它就是雞肋,而iwatch 4因為沒有睡眠監測功能我仍然不會重購,但iwatch 4讓我看到了蘋果正大舉進軍大健康行業,在經年累月的資料“追蹤”和日新月異的演算法算力加持下,以及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30年後世界最偉大的幾家公司很可能都出於大健康領域。現在我們說手機已經成了人的一個器官,可是iPhone畢竟不是iwatch、AirPods這種可穿戴裝置,也就是它的便捷性不如後者。那iwatch+AirPods的組合為什麼不能替代iPhone?請不要笑,當年人們也覺得手機離不開鍵盤,從未想過可以直接用手點選螢幕。讀完《必然》,我相信你會有你的獨特看法。
“必然”源於科技本質上有偏好,科技始終遵循物理原理和數學原理,那科技一定會朝著某個特定方向發展,這個方向不為人的主觀意志轉移,人只有瞭解和適應。也就是,技術沒有義務按人類的想像執行。
書中介紹了12個必然趨勢,它們是推動科技發展變化的動能,將會持續30年。每一個趨勢都交織疊加,彼此依存,相互促進。中國人最喜歡說一句順勢而為,對,擁抱趨勢,洞察趨勢,順應趨勢,利用趨勢,才能獲益。
第一個必然趨勢——形成
凱文·凱利把科技的漸進式變化狀態叫“進託邦”(應有與“烏托邦”對應之意),人類現在已經進入進託邦。科技的漸變有兩個特點,變化緩慢和持續時間很長。
科技這種微小的進步既不引人矚目,也不鼓舞人心,還極容易被我們忽略,因為進託邦在產生新利益的同時,也在製造幾乎同樣多的新麻煩。今天的問題來自昨天的成功,而針對今天問題的技術解決方案,又會給明天埋下隱患。隨著時間流逝,真正的利益便在這種問題與解決方案同時進行的迴圈擴張背後逐漸積累起來。
新事物給人們帶來了新的慾望、新的需求,但新的又是轉瞬即逝的,“新”總會遭遇“更新”,所以人們的滿足感也在不斷地失去。 但也正是科技,讓我們不同於我們的動物祖先,我們不止滿足於生存,還要瘋狂地去創造前所未有的新慾望,正是這種不滿足,觸發了人類的創造力,推動我們成長。
在這個“形成”的時代裡,科技無盡的升級讓每個人疲於奔命,只有不斷升級自己的認知才能避免被時代拋棄。你的更新速度可能總是趕不上科技迭代的速度,在確保新科技被淘汰前,你不會有任何多餘的時間可浪費, 真正的逆水行舟時代來了。
第二個必然趨勢——知化
因為有了三大突破——廉價的平行計算、更好的演算法、大資料,人類進入了人工智慧時代。 凱文·凱利認為,人工智慧的本質就是知化,就是用自動化的知識來解決一切問題。 既然是用自動化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那人工智慧一點也不可怕,它只是把我們身邊的每一樣東西都變得新奇、有趣而已。讓機器人取代人成為必然吧,你只需要知道根據人類和機器的關係,工作將分成四類:
-
人類能幹,但機器人會幹得更好的工作。比如,搬運工人、藥劑師、貨車司機等。
-
人類不能幹,但機器人可以乾的工作。比如,在一小時內生產一千枚螺絲釘。
-
人類想要從事,但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工作。在我們發明了汽車、空調、平板電腦和動畫片之前,住在古羅馬的人不會想到,他們能一邊看著動畫片一邊吹著空調就到了雅典。在機器人的協助下,人類能夠完成150年前完全無法想象的事情,可以說這是機器人進入人類生活後,最令人讚歎的一點。
-
只有人類能從事的工作。在機器的幫助下,人們才能從為了吃穿住行等“俗事”中擺脫,追求更有意思的職業。
一個活在未來的人,就是此刻正在積累只有人類能從事的工作能力的人。
第三個必然趨勢——流動
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印機,它把你使用它時所產生的一切行為、一切特徵、一切想法,都拷貝成了複製品。誰也阻止不了大規模的自由複製,阻止複製,這麼做不僅會破壞創造財富的動力,還會導致網際網路本身停止運轉。多年前,我還挺反感購物軟體知道我的個人資訊,幾年前,我就放棄了這種徒勞。
我們正在進入計算時代的第三個階段:“流”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模仿傳統,比如,電腦螢幕上的“桌面”和“資料夾”。
第二階段是數字時代,基本單位是“頁面”, “瀏覽器”取代了“桌面”,而網路的結構是平的。
“流”——到處都是不斷更新的資訊流,就連實體產品也被當作流動服務來出售。一切不再是固定的、可捕捉、可佔有的實體,一切都將是“流”。 比如朋友圈、電視螢幕下方不斷流動的新聞滾動條……
網路技術需要沒有約束的複製,複製品必然流動。當複製品大量存在時,它們就沒有價值了,無法複製的東西反而會變得罕見而有價值。
只有在以下8種情況中,人們會願意付費:1. 即時性。2. 個性化。3. 解釋性。4. 可靠性。5. 獲取權。6. 實體化。7. 可贊助。8. 可尋性。
第四個必然趨勢——屏讀
印刷術普及前,文化主要通過語言傳遞,那時大家都是“言語之民”;印刷術普及後,人類開始成為“書籍之民”;今天,我們成為了“螢幕之民”。
現在,螢幕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螢幕可以在我們閱讀的同時,讀取我們的情緒,並且能根據我們的情緒做出反應,改變我們即將看到的東西。今日頭條早就在幹這件事了。
從注意力的角度來說,螢幕在更加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的喜好,它會觀察我們,它會知道你在注意什麼、注意了多長時間。一部作品的地位,會隨著它被點選的次數水漲船高,所以,在滿是螢幕的世界裡,人們的注意力顯得更功利更現實。
第五個必然趨勢——使用
未來,你不需要佔有一個東西,因為網際網路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租賃店。在網際網路這個大租賃店裡,你使用的東西會比擁有的東西多得多。你可以很快地獲得一件商品,就好像這件商品是你自己的一樣,很可能它到你身邊的速度,比你自己翻箱倒櫃找出來一件東西還要快。租,使你能夠享受到佔有一件物品時的絕大多數利益,同時減少了佔有帶來的負擔。
使用一個東西而不是佔有它,就意味著,需要隨叫隨到的服務,一有需求就要響應,否則人們就不會使用它了。
雲端將成為基礎設施,雲端就是你生活的備份。麥克盧漢說過“車輪是腿的延伸,相機是眼睛的延伸”,那麼雲端就是我們靈魂的延伸,是自我的延伸。
第六個必然趨勢——共享
未來,幾乎沒有什麼東西不能拿來共享。大部分人可以自生產,他們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共享他們的產品,不計報酬,也樂於讓他人免費享用自己的成果。
在數字社會中,內容的共享是預設的形式。你可能會認為很多話題是當代人絕不會共享的,比如隱私,但總有各種層出不窮的分享網站和應用證明,只要藉助恰當的技術、在恰當的條件下、輔以恰當的收益,人們就會共享一切。比如,美歐大火的Snapchat——“閱後即焚”,反而靠“保護隱私”實現了商業逆襲,但起點,仍然是共享。
隨著人們協同程度的增加,未來群體的組織形式將會呈現分享、合作、協作和集體主義這四個層次。
第七個必然趨勢——過濾
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物質的豐富繁榮程度可能早就已經超出了人類消費的極限。在人們有限的一生中,沒有人有足夠的時間把每個選擇的潛在影響都逐個審視一遍,我們需要有人幫我們把各種資訊過濾一遍,告訴我們該如何選擇。
理想的過濾器,能夠及時預測你下一步的行為,能夠讓你得到外界反饋,能夠向你推薦某些你現在不喜歡但想嘗試著喜歡的東西——而不是今日頭條式的越喜歡什麼就推送什麼,典型的精神鴉片。
這樣,你每做一次過濾的動作,其實都在塑造你這個人的形象,你都在無形之中歸入了某個群體裡。所以,我們表面上是在選別人,在過濾別人,但是每過濾一次,我們自己也被選擇了,也被動地被過濾了。
第八個必然趨勢——重混
重混,就是對已有的事物進行重新排列和再利用。抖音,就是重混。把一個喜劇電影的預告片剪輯成一個恐怖短片,或者把一些場景片段和明星的片段,混搭進一首不太相關的歌曲當中,成為了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故事。
我們現在正在經歷各種事物的重混,而重混帶來了增長。現在,每分鐘就有數千個攝影師將他們拍攝的照片發到網上,目前網路中至少有1.5萬億張照片被髮布了出來,幾乎涵蓋了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種事物。
未來,“老虎”可以靠“蚱蜢”活著——我們通常以老虎來指代動物王國。事實上,蚱蜢才是真正具有代表意義的動物。細緻手工打磨的好萊塢電影就像是稀有的老虎,它並不會離開人們的視野,但如果我們想了解電影未來的發展,就需要研究在我們視野下方成群聚集的小生物——YouTube、獨立電影、電視劇、紀錄片,以及如昆蟲般體積小巧的超短剪片和混搭短片,而不能僅僅關注處在頂點的老虎。
YouTube上的視訊一個月內的觀看數量達120億次以上。其中最流行的視訊《江南style》,累計被觀看了24億次,遠超任何一部大片。每天,上億部擁有少量觀眾的視訊短片被分享到網路上。如果僅就發行數量和這些視訊獲得的關注總量做評判的話,現在這些視訊短片就是我們文化的中心。它們的製作工藝水平有著廣泛的差異。有些短片的製作水平絲毫不遜於好萊塢電影,但大多數還是些小孩在他們的臥室裡用手機拍攝的。
如果說好萊塢是金字塔的頂點,那麼底層才是滋生各種行動的地方,海量的網路基礎影象組成了一個數據庫,就像一個詞典,有了這些片語,我們就可以拼湊出一部電影,這個資料庫可以為製作任何一部精良的大片提供源源不斷的材料。
第九個必然趨勢——互動
互動,指的是我們跟周圍所有裝置的交流和互相影響。未來30年,人類跟這個世界會有越來越多的互動。人們偏愛互動式的產品,所有的裝置都需要互動,最終,對人來講,世界就是一個大觸控式螢幕,如果不能互動,未來就會有技術去實現它。這個時代的人們正在漸漸轉向無形世界,無形世界的生活如毒品一樣,一旦經歷過那生活,誰也無法再回到有形世界裡來,我們充滿煩惱的世界對他們如同地獄一般。
在大劉最新的科幻小說《黃金原野》中,就講了這樣一個全世界數億人用VR(虛擬現實技術)裝置與一位女性宇航員互動的故事,幾十年如一日。這聽上去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但很有可能成真, 只不過大劉這一次卻賦予了它溫情和拯救。
第十個必然趨勢——追蹤
資料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呈現,但是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意識到。資料來源於人們對自己的“追蹤”。現在,存放在裝置上的各種感測器的發明,使得追蹤自己、追蹤每個人的活動變得越來越廉價,這就使得人人都能測量上千種和自身有關的資料。每個人都在時刻被追蹤中,這聽上去確實有點恐怖,在這個“追蹤”的世界,沒有什麼祕密。
我們每天的所見所聞都能被資料化,就像記流水賬一樣,成為按照時間順序匯聚的流動資訊,相當於你的電子化生活日記。這種流動資訊被稱作“生活流”。社交應用 Facebook、微信朋友圈的記錄就是一種生活流。可以說,人們並不十分了解自己,通過這些生活資料,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而蘋果公司9月13日凌晨釋出的第4代IWHTCH,能更精準多樣地收集你的個人資訊,使健康功能得到了大幅加強。
利用資料流,現在全球興起了一個最酷的運動,叫做量化自我。資料狂人們用各種科學方法自我追蹤,測量上千種和自身有關的資料。
第十一個必然趨勢——提問
在這個全球互聯的時代,對於任意一條知識,你很容易就能得到一個反對觀點。相比於從專家那裡得到一個所謂的事實,人們更願意從網路上流動的資訊中,拼湊出一個自己認為確定的事。未來,當我們“知化”更多書籍、電影和物聯網時,答案將無處不在,於是答案變得廉價,問題才有價值。
15種好問題
一個好問題值得擁有100萬種好答案。
一個好問題就像愛因斯坦小時候問自己的:“如果和光線一起旅行,你會看到什麼?”這個問題開啟了相對論、質能方程E=MC2 以及原子時代。
一個好問題不能被立即回答。
一個好問題挑戰現存的答案。
一個好問題與能否得到正確答案無關。
一個好問題出現時,你一聽見就特別想回答,但在問題提出之前不知道自己對此很關心。
一個好問題創造了新的思維領域。
一個好問題重新構造自己的答案。
一個好問題是科學、技術、藝術、政治、商業領域中創新的種子。
一個好問題是探索、設想、猜測,是能帶來差異的分歧。
一個好問題處於已知和未知的邊緣,既不愚蠢也不顯而易見。
一個好問題不能被預測。
一個好問題是機器將要學會的最後一樣東西。
一個好問題將代表受教育的頭腦。
一個好問題能生成許多其他的好問題。
第十二個必然趨勢——開始
這些年裡,人類開始用微小的智慧讓沒有生氣的物體變得活躍,把它們編織進雲端機器智慧這張大網中,並將數十億心智與一個超級心智相連。這個聚攏的過程將被當作這個星球上迄今為止發生的最重要、最複雜也是最令人驚歎的事件。用玻璃、銅和電磁波組成神經,人類這個物種開始將所有的地區、過程、人口、人工製品、感測器、事實和概念編織成一張複雜到難以想象的巨網。
如今,我們正處在這個巨大網路的胚胎期,這就是凱文·凱利說的“開始”的含義。我們編造的這張網路才剛剛開始甦醒,這個開始的過程需要持續一個世紀之久。
凱文·凱利給這張超級智慧的巨網取名叫霍洛思,它包括所有人和機器的集體行為,包括自然界的智慧,還有出現在這個整體中的任何行為,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創造物。未來的人會羨慕我們,能夠親眼見證它的誕生。
在這個新世界裡,強調同一性的文化會消失,像我們之前說的分享、使用、追蹤等等這些趨勢引領的新文化會主宰我們的生活。這些新力量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這12個趨勢和它們背後的技術將會融合在一起,並且和人類結合,形成一種複雜的依存關係,產生更多高於我們這個世界的認知。未來,這些趨勢還會大大加速其他變化的程序,不斷推動著我們的各種新需求和新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