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人工智慧戰勝人類的想法太樂觀也太悲觀
南都訊 記者蔣琳 發自昆明 因為《奇葩說》紅出圈的知名經濟學者薛兆豐,在5月21日的2019騰訊全球生態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從技術走向商業的快與慢》的演講。
薛兆豐正在發表演講。圖/南都記者蔣琳
他認為,對於從技術到商業的轉化,人們要有耐心和全面的觀點,因為技術很可能在意想不到的領域很好地應用;與此同時人們還應該關注技術的短板,並結合人性對未來作出判斷。
*1*
談人工智慧:戰勝人類的想法太樂觀也太悲觀
“我們經常會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我們在做一年的展望的時候,往往會高估了一點所能夠做的事情,而低估了十年或者更長時間所能夠做的事情。”
薛兆豐表示,無論是集裝箱的發明,還是網際網路,抑或是教育,即使過去幾十年出現了許多構想和革新的技術,但從技術到商用依然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的甚至還存在傳統方式和新型方式並用的情況。
因此,當提及“人工智慧很快就能戰勝人類”的觀點的時候,他直言“這種想法太樂觀了,或者也可以說是太悲觀了”——“我們人自己連自己是怎麼思考的……怎麼能幫助機器戰勝我們自己呢?”他解釋道,我們以為機器會自己學習,其實它背後還是有大量的人工輔助。
他舉例說,假設當場記錄下在場的每一個原子的每一個狀態、每一個軌跡,人工智慧可能也對當天發生的事情及其意義一無所知。所以,他認為從技術到應用往往要經過數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另一方面,薛兆豐觀察認為,從技術到商業不會以點或線展開,而是以面來展開的,換言之,人們未來回過頭來看,與當年的想象通常會存在偏差,因為人們往往不會知道技術會在哪個領域得到透徹的應用。
在《流浪地球》這樣超前的科幻小說裡,有一個細節是50年後的地球人還在用一個圓形的方向盤、在地下城打麻將。“說好的自動駕駛去哪了?”他感嘆,即使按照現在的技術發展把小說情節改成人們戴著VR眼鏡玩遊戲,十年後的人依然會譏笑人們今天的想象力。
*2*
關於未來:取決於未知因素而非已知
今年2月,“空中巨無霸”空客A380宣佈停產。薛兆豐認為,這個商業專案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商業應用除了需要考量技術上的可能性,還要看人的需求——“我們在瞭解技術的同時也要了解人性”。
“如果人們願意省汽油的話,他們會跑到一個大的集散地,乘坐A380去另外一個大的集散地,再分散到他們的目的地;但是如果人們認為時間寶貴,他們就會選擇點對點的飛行,哪怕點對點之間的飛行平均成本要更高。”
在他看來,技術遭到的另一大挑戰是隱私。他說了一個他很喜歡舉的例子,Kindle電子書上有一個highlight功能,開啟就可以看到其他人都批註了哪些地方。“有了這個highlight的話,我們很短時間就能看到這本書的重點,但是這多多少少是以犧牲使用者隱私為代價的”。
“沒有人願意自己被識別被跟蹤、被記錄、被統計、被分析,但是如果我們絕對保護一個人的隱私的話,那麼網際網路的價值就不能夠充分地被攫取出來”,他總結說,從技術到商業的轉化,不僅要看長板,更要看它的短板,比如在保護隱私和利用資料之間應該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