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雙11九年來都發生了啥大事?
【億邦動力訊】過去九年,雙11已從一次電商平臺的促銷活動,發展成了全球消費者的購物狂歡節。一路走來,奮戰在其中的人們有過歡笑有過痛苦,有過共贏也有過博弈。這九年的雙11中,發生了什麼變化、經歷了哪些大事,你還記得嗎?
2009年 “光棍節”變“購物節”
當時的“11月11日”還僅僅是“光棍節”的代名詞,那時的天貓還叫“淘寶商城”,那年願意參與雙11活動的品牌只有27個,那年阿里活動當天的銷售額僅有5200萬。一次促銷活動,一不小心走進歷史相簿,成了一個開創性事件。
2010年 大範圍爆倉+網銀擁堵
“雙11”的成長速度超出了想象,共有711家店鋪參與了進來,總成交額9.36億。這個數字超過了香港當時一天的零售額。平均每秒超過2萬元交易,181家店鋪銷售突破百萬。淘寶商城的系統、商家的系統以及整體供應鏈都開始全面升級。大家開始正式重視電商,有些公司的電商部門尚未成形,老闆只能批條子把其它銷售體系裡的貨拉到線上去賣。
不過,這也造成了大範圍的爆倉現象及網銀擁堵現象。一邊,支付寶通過微博不斷髮出訊息,提醒使用者網上銀行非常擁堵,建議有多張銀行卡的使用者使用小銀行的網上銀行。另一邊,大量訂單亟待派送,但物流卻遠遠滯後,一些列印快遞單的噴墨印表機甚至會“爆掉”。
衝突:商家疑似抬價促銷
淘寶商城的5折優惠吸引了2100萬消費者,不少網民從凌晨就在守在電腦前。但瘋狂血拼後,也有不少網友大呼“5折是騙局,店大欺客”。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部分商品11月11日的成交價格為598元,但11月12日開始商品價格直接變成了299元。賣家卻聲稱,並沒有事先提價,只是處於讓利促銷中。
2011年 電商地位上調 渠道衝突加劇
“雙11”火了,也爆了,總成交額達到了33.6億。直到12月下旬,“雙11”的包裹才徹底發完。國內和國際諸多品牌紛紛加入,京東、亞馬遜、騰訊、易迅等平臺也開始一起玩。
這一年,首次出現了商家日銷售額破千萬的紀錄。很多公司全體動員支撐雙11,人事、行政、財務都到倉庫幫忙發貨。銀行支付也成了頭疼的問題,幾家主要銀行輪流掛掉和搶修。
值得關注的是,“網購狂歡節”變成了“購物狂歡節”,一字之差為的是改變“線上衝擊線下”的刻板印象,線上和線下開始嘗試全渠道融合。企業中的電商部門地位開始上調,出現了新渠道做大、老渠道收縮,“渠道衝突”等話題。
2012年 淘寶商城更名天貓 巨頭廣告大戰
淘寶商城正式改名為“天貓”。天貓銷售額132億,淘寶銷售額59億,191億的總和讓雙11成為全球最大的購物日,服務大促的相關從業者達到了近百萬人。也是這一年,阿里註冊了“雙11狂歡節”等共計11個商標。
衝突:3C領域明爭暗鬥
京東、蘇寧、易迅、噹噹等電商紛紛加入雙11,包括京東商城為期1個月的“沙漠風暴”促銷活動,新蛋網 “決戰到底 數碼3C風雲對決”活動,噹噹網圍追堵截的“風暴終結者”活動。有報道稱,噹噹網就京東最暢銷的50款3C產品找供應商議價,爭取最低價格提供給使用者,內部名為“斬首行動”。
2013年 制止不住的瘋狂“刷單”
350.19億,這個被大幅重新整理的支付寶交易額再次證明了雙11依舊是屬於阿里的盛宴。然而,這個被阿里高調宣傳的天文數字,卻因刷單蒙上了注水的陰影。馬雲屢次舉起的殺威棒,都沒能遏制住賣家的瘋狂刷單。11月11日當天,友馳服飾專營店、唯美特旗艦店等參與雙11促銷的商家,因涉嫌刷單被天貓下架封店。
有小商家表示,在雙11開始半個月前,從淘寶到天貓所有主要流量入口全部都是大幅的雙11廣告,自己的生意受影響。而經過雙11的瘋狂之後,保守估計,消費者們的口袋要空上近1個月。最終算來,無非是積累和透支消費。這350億過後是幾十天生意慘淡的開始。
衝突:京東廣告詞暗諷天貓物流
京東打出“不光低價,快才痛快”的雙11廣告詞,矛頭直指天貓的物流。同年京東釋出吉祥物“JD狗”暗喻和天貓相對立。京東主打自有快遞優勢,早在雙11啟動前半個月,就把“雙11怎能用慢遞”的廣告遍佈了一二線甚至更為下沉的渠道。
京東廣告詞暗諷天貓物流
2014年 阿里上市 賽馬機制備受吐槽
天貓雙11當天交易額1180億,比2009年翻了1000倍。當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全球化也成為那一年天貓“雙11”最顯著的標誌。74秒交易額突破1個億,11個小時49分鐘破了2014年的全天紀錄,全天交易額達571億元。
當時,阿里推出“賽馬機制”,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商家的刷單現象。商家為了獲取更多流量和展示資源,利用賽馬機制的漏洞進行刷單,包括加購物車、店鋪收藏、領券等多種方式,由此還衍生出了“專業刷單團隊“。
衝突:平臺混戰 誰都不服誰
阿里拿到了“雙11”商標的《通告函》,但仍然阻擋不住來自各方的“宣戰”。蘇寧易購在南都等報刊釋出“打臉雙11”廣告,天貓公開回嗆。京東從生活場景入手,用“真?正?低”主題打擊對手軟肋,噹噹則以“敢作敢當當”嘲笑“貓娘子”和“狗情郎”。亞馬遜也入鄉隨俗,用 “第一次過光棍節的大牌洋妞,家裡樣樣齊全!約嗎?”打起了價格戰。
2015年 雙11變“春晚” 狂歡大秀新紀錄
天貓“雙11”全球狂歡演變成了全球消費者的快樂節日。天貓雙11指揮部移師北京,在水立方打造了一場多屏互動的“雙11春晚”——2015天貓雙11全球狂歡夜,4萬多個商家、3萬多個品牌參與其中,交易額達912.17億元。11日當天,系統交易峰值達到每秒鐘14萬筆,支付寶最高達每秒8.59萬筆交易,又一次創造了消費奇蹟。
衝突:京東實名舉報阿里 蘇寧嘲諷京東
一面,京東向國家工商總局實名舉報阿里擾亂電商市場秩序,並宣佈今年也要開雙11晚會,時間要比阿里早。另一面,蘇寧炮轟京東“老闆若是真的強,頭條何須老闆娘”,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引起一大波吃瓜群眾圍觀,成為了剁手黨的日常談資。
2016年 新零售造勢 商家找到新花樣
這一年的雙11,全網總銷售額1770.4億元,包裹數達到了10.7億個。其中,銷售額佔比是:天貓68.2%、京東22.7%、國美1.9%、蘇寧2.2%、一號店1.3%、亞馬遜1.0%、其他2.7%,商場、超市以及電信、航空、酒店、餐飲等也加入了狂歡。共有來自全球235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通過中國電商平臺進行了購物,眾多歐美知名電商也推出促銷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品牌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新玩法。雙11期間,優衣庫天貓旗艦店成為最早打烊的店鋪,不到半天就釋出了售罄公告,隨後線下門店卻排起了長隊。同時,超過100個品牌首賣香港臺灣,港臺消費者可以用本地貨幣直接結算,貨物兩天就能送達。
這一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提出了“新零售”的為雙11奠定了主基調。馬雲的原話是:“很多傳統零售行業受到了電商或者網際網路巨大的衝擊,我個人覺得是他們沒有把握未來的技術,沒有看未來,只看到昨天,如何適應這個新的技術,如何和網際網路公司進行合作,如何和現代物流進行合作,如何利用好大資料。必須打造新零售,原來的房地產模式為主的零售行業一定會受到衝擊,今天不衝擊,你活得時間也不會太長,新零售的誕生,對純線下也會帶來衝擊。”
2017年 多渠道蠶食流量 無線端大顯神威
天貓的資料增長速度令人咋舌,全網銷售額的增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雙11當天,全網總銷售額高達2539.7億元,同比增長43.5%;產生包裹13.8億個,同比增長29%。其中,東道主天貓的成交額增速明顯低於全網增速,天貓流量開始被稀釋。天貓和京東的銷售份額均出現了下降;垂直電商、社群電商等多種其他模式走上歷史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近六年來,雙11移動端銷售額呈現出明顯的上升態勢。2017年雙11天貓移動端銷售額佔比達90%,全網移動端銷售佔比則更是高達91.2%。
衝突1:“二選一”致劉強東暴怒
當年,京東、唯品會聯合釋出抵制天貓“二選一”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宣告。劉強東更在自媒體發聲,對這種“站隊”做法表示強烈不滿,稱二選一是一家公司無能的表現,“任何下三濫的手法都不會贏到最後”。而天貓也宣告表示一切均是商家的自主選擇,不應把“二選一”當碰瓷手段,直指京東、唯品會,火藥味十足。
衝突2:阿里京東到底誰不懂數學?
京東首次公佈雙11“戰報”,卻遭到了對手阿里巴巴集團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的“嘲諷”:“京東數學很好”,暗指京東統計的是11天的資料;隨後,京東集團CMO徐雷則在朋友圈回懟:為啥你家可以提前預售20多天,然後算一天銷售額。
京東CMO徐雷在朋友圈迴應雙11京東統計方式
九年的雙11不僅是消費能力的見證,更是電商行業發展的一個個里程碑,能被記錄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這背後的奮鬥和汗水或許更值得被銘記。
第十個雙11即將開始,又有哪些即將發生,會被載入雙11發展史的事呢?(文/毛豆、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