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雙11”,9年增長3364倍,誰在大賺?誰很受傷?

“它是對過去10年的巡禮,也是面向未來的視窗。”阿里巴巴CEO張勇這樣定義第十個“雙11”。
10年前,張勇提出雙11設想,是借80後、90後熱衷的“光棍節”,實現天貓(那時叫“淘寶商城”)品牌商家的大促銷。
誰都沒有想到,雙11趁電商大勢,迅速成長為第一大購物狂歡節,其交易額從2009年的5200萬元暴增到2017年的1682億元,9年增長3364倍,創造出新的商業奇蹟,即便一直被模仿,也從未被超越。
如今,每年3月就有商家開始準備雙11,做調研、搞預測、拉團隊;而網紅經濟下的主播、名嘴、帶貨王,也在每年夏天就開始減肥、美容、做整形……所有玩家都要為年末的消費盛宴鉚足力氣,因為必須很努力,到時才能做得不費力。
同時,消費者享受雙11促銷,開心買買買,可勁造造造:姨媽巾囤出新境界,“澡堂拖”變時尚界寵兒,數千萬枚高郵鹹鴨蛋飛向國民餐桌……一句話:量中華之物力,結舉國之歡心。
然而,在雙11的年代大潮中,也有零售玩家不得要領、不接地氣,人作、事拖,還只低頭走路,不抬頭看天。結果,他們很快被時代拋棄,一路走來傷傷傷,長使敗犬淚滿巾。
與之對應,另一批玩家,順勢而為,應時得利,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新需求、新市場、新模式,在雙11的激勵下“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借力雙11,平步上青雲。

如果把雙11比做每年一次的商業戰役,那麼,這一切就像美國巴頓將軍說的:戰鬥會逼出偉大,剔除渺小。要麼化為齏粉,要麼華麗轉身。
沒錯,任何執拗都會成為過往,只有時間會告訴你誰得利,誰受傷,誰做對,誰做錯。
很受傷:看不懂、看不起、趕不上
就像《瓦爾登湖》說的:“一切變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蹟。”發現變化,擁抱變化,企業、品牌才能基業長青。
2010年第二屆“雙11”開始,陸續有傳統玩家認識到它的價值,將其視為解決庫存的“黃金渠道”。
那時,唐獅、以純、百麗等鞋服品牌,沒法精準預測市場需求,按照傳統套路生產、推銷,到了年底,往往匯積大量滯銷產品,無法變現。
於是,雙11成為救命稻草,讓他們能以5折價錢迅速變現存貨,回收資金,年底盤賬,拿出漂亮的業績,而不是看著倉庫裡不斷貶值的舊貨,在忐忑不安中過年。
此時,看不懂這套玩法的傳統玩家,只能在友商的擠壓下,活得越來越艱難。
但2年後,形勢再變。雙11的銷售額已過百億元,更強調品質和使用者的獲取、留存。它成為檢驗電商基礎設施的“一次大考”,用張勇的話說:“今天的峰值,就將成為明年的常態。”
所以,雙11不再只是電商銷售部的事情,更是一個企業全體行動的“一把手工程”。
可惜的是,太多傳統當家人還固執地看不起雙11,只把它當“下水道”,錯過了積攢忠粉、做大品牌的機會。因此,他們迅速被新的高手取代,可謂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再後來,移動網際網路當道,阿里快速拿到“船票”,用自己的移動端顛覆自己的PC端,讓雙11的交易額炸裂式增長,傷了老牌商業巨頭的“自尊”。
當時,上海某大型集團的高層告訴小郝子:“天貓雙11一天的交易額比我們集團全年交易額還多,領導們真的著急了。”各種頭暈眼花吐苦膽。
於是,公司天天開會,不斷討論“如何轉型”,才能“不被顛覆”,同時,又開發了類似的電商平臺,做會員、搞促銷,可最後還是因為缺乏網際網路基因,做不大、趕不上。企業被時代甩在後面,卻又沒能重新時髦起來,結果,只能變為阿里商業生態的一員。

沒錯,網際網路時代就是這樣,神奇而快速,血腥而慘烈,玩家沒有新思維,不識變、不應變,只會很受傷。最終很可能像《時代在變》中說的:“現在存在的,過會兒消失……之前的名頭,隨即便最後。”
能大賺: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適時
其實,早在阿里建立之初,馬雲就將願景定位成“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求利者,正可以利用這點,與阿里共生、共營、共治、共贏,一起做大做強雙11。這就像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先做對,才能做好。
畢竟,阿里作為新時代的領軍者,並不是順著舊有軌道追趕超車,而是另找顛覆性的岔道。它發現、順應了具體的全新場景,其發展經歷過時間的考驗。
因此,阿里在組織、管理、技術、資料等方面具備充分的“溢位效應”,足以開放出來,普惠更多小夥伴。
而江湖高手,正可以把握這機會,先借勢立身,再創新立命。
2013年雙11前夕,小郝子去安徽蕪湖採訪剛創立1年的“三隻松鼠”,創始人章燎原就說,零食品類還沒有絕對的霸主,但兩年內必然會決出高低,所以必須借阿里平臺籠絡忠粉,做強品牌。
那一年,三隻松鼠大做雙11,交易額破3500萬元,霸佔零食品類第一把交椅,借勢捲入新粉、粘住老粉。
2014年,品牌打響,僅春節前後,銷售額就破億元,全年交易額遠超預期,達10億元,從此,它坐穩零食類第一的位置。而那時,三隻松鼠才創立3年,其市場份額相當於第四至第十的總和,享受著“贏者通吃”的網際網路紅利。
如果說三隻松鼠的勝出是“時勢造英雄”,那麼,網紅品牌“戴森”的出挑,就是“英雄也適時”。
2016年,戴森進入中國,這個高階的歐美家電品牌,小眾、昂貴、入市晚,即便在各大商圈做活動,也沒有獲得很好的效果。
直到後來,它參加天貓雙11等活動,首發新品,得以從阿里係數億使用者中找到10%的核心目標人群,幾天時間,戴森觸達數千萬新使用者,之後,回搜點選、收藏、購買的使用者數量集中爆發。
由此,戴森成為國人心中消費升級的代表,它也不再把天貓當作一個賣貨的平臺,而是一個品牌營銷、樹立影響的主陣地,更是其數字化生存的依靠。
這就應了張勇說的:阿里要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沒錯,它是願景,是使命,但更是所有參與者必須理解的中心思想。

毋庸置疑,雙11正是這一切的助推器,因為它今天的波峰,就是明年的常態。唯有此時“幹出你的牛逼”,最終才能讓“世界牢牢銘記”。
在小郝子看來,10年“雙11”,不是終點,也不必懷念,但值得我們以史為鑑,知興替;以事為鑑,明得失。這樣,才能在新零售大潮中“不離日用行常內,直造先天未畫前”,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