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增長10倍!美團拼多多如何抓住網際網路“土味”時代?

金秋九月,美團點評正式在香港掛牌,兩個月前的一個炎日,納斯達克亞太區主席親手將上市手鍾從美國送至上海中心,交給了拼多多的消費者敲鐘代表。
美團和拼多多的掛牌,標誌著巨頭們在一線大城市的正面主戰場鏖戰多年之後,五環外的“田間地頭”與一線城市的街弄巷尾成為了網際網路新貴的“土味時代”主戰場,背後重要的戰略級投資人——騰訊也籍此在提升網際網路支付、雲端計算等基礎設施服務份額方面受益良多。
按照市值計,美團一聲鑼響,當天即超京東和小米,僅次於BAT,而拼多多剛剛在一週前一度躍至第六大網際網路公司,市值超300億美金。
騰訊財務與業務份額雙豐收
拼多多2017年共完成43億筆訂單,而美團在同年完成的交易筆數逾58億筆,平均每天數千萬筆訂單背後,騰訊迅速成為網際網路長尾支付這一巨大市場的最大贏家。
經過8年發展,如今美團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生活服務平臺,拼多多經過3年發展,成為了僅次於阿里和京東的第三大電商平臺,但這背後的數字與代價各有不同。近三年,美團累計虧損了300多億人民幣,而拼多多三年也付出了13.12億的虧損代價。
據美團點評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經調整後2018年前4個月淨虧損20億元人民幣。此外,2015、2016、2017連續三年虧損105億元、58億元和189億元人民幣,經過調整之後的虧損為59億元、53億元、28億元人民幣。
拼多多在2016年淨虧損為人民幣2.92億元,在2017年虧損為人民幣5.251億元。受大幅擴張市場的需要,拼多多在2018年Q1的銷售與市場支出達到12.17億元,平臺單季發生2.01億元人民幣淨虧損。也就是說拼多多創業三年多,截至2018年Q1累計虧損(含期權支出)為13.12億元人民幣。
三億使用者成為網際網路新貴門檻
拼多多財報顯示,其年活躍使用者高達3.4億,2018年6月30日披露的月活躍使用者數已達1.95億,客單價從385元翻倍至763元。而美團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美團點評年度交易使用者數分別為2.06億、2.59億、3.1億;每位交易使用者平均每年的交易筆數分別為10.4筆、12.9筆、18.8筆。
阿里巴巴曾披露其電商板塊年活躍使用者已超過6億,騰訊披露微信年活躍賬戶數達到9.89億。雖然資料無法與巨頭比肩,但美團和拼多多的財報顯示,在新興小巨頭們的戰場上,能否年服務逾3億使用者,成為了一道競爭的衡量門檻。
小巨頭們仍維持了“超級增速”
9月20日,王興敲響了創業15年以來的第一記鐘聲。“一錘子”下去,4000億港幣。按實時股價計算,美團成為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市值僅次於BAT。
招股書顯示,成立8年的美團,依舊維持著高速增長。2017年,美團完成交易超過58億筆,交易金額約3570億元。其中,年度活躍商家為440萬,年度交易使用者數達到3.1億。線上商家數量從2015年的300萬增長至2017年的550萬,同期活躍商家從66%升至80%。
外賣是美團增長最快的部分。Trustdata釋出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分析報告》中,2018上半年,美團外賣佔據了59%的外賣市場,超過餓了麼與百度外賣的總和,而且還在以更高的增速增長。
2015到2017年,美團外賣的收入從1.75億元增長到210.32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996.3%;外賣收入的高速增長,帶動整個美團的收入從40億元增長到339億元。
活下沉到田間巷尾的生意
不論是外賣,還是其他業務,美團的殺手鐗都是其令對手聞風喪膽的“地推”鐵軍。早年間,如何找到並掌控商家是王興最頭疼的事情,他為此拜訪後來美團地推軍的統領幹嘉偉,對方給出的答案是:長出來的肉才是自己的肉,在別人身上挖一塊肉貼在身上也長不成自己的肉。言外之意,美團需要建立自己的地推鐵軍。
那之後,美團殺入各大領域,開闢多條戰場,唯獨地推這件事從來沒有放緩過。時至今日,有評論認為美團之所以能迅速幹成很多事情,最關鍵點便在於其深入“街弄巷尾”的絞殺能力,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所不具備的。
美團執著於街頭,拼多多則直接下沉到了田間地頭。資料顯示,拼多多的3.4億使用者中,過半來自四五六線和城鎮地區。針對鄉村地區,拼多多設計了農貨“上行+下行”的完整鏈條。截至6月,拼多多一共銷售了367萬噸農貨,能裝滿8萬節火車皮,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經銷平臺,共有4000萬消費者催生了12億筆農貨訂單。同時,針對鄉村市場,拼多多也通過渠道服務他們的消費升級,形成一個增加收入——提升生活品質的閉環。
由此可見,如今的網際網路創業已經沾滿“土味”,田間地頭與街弄巷尾成為網際網路新貴主戰場。
增長的煩惱
王興認為,增速大於一切,他曾引用矽谷名言“Keep growing, fuck everything else(只有增長是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來闡述美團的發展邏輯。在他看來,只要能保持高速增長,所有的問題都至少在短期內能夠被容忍,被掩蓋,或者不會爆發。可能很多問題當時是個問題,你長大十倍、百倍之後它就不是問題了,甚至不需要解決它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增速理論。拼多多的增速是中國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中最快的,但在近期,它卻飽受負面輿情的困擾。
不過,從結果看,上市後集中爆發的輿情,不僅沒有影響拼多多的增速,反而幫助這家公司快速升級。按照拼多多的說法,“所有人都在幫忙挑毛病,平臺正以釘釘子精神挨個解決”,筆者用之前媒體關注時的各類“涉山寨”品牌關鍵詞一一嘗試,均已無法透出。
針對“山寨”問題,拼多多也陸續推出一系列舉措,包括8月展開“雙打行動”,下架了超過430萬件商品;圍繞品牌升級,拼多多推出品牌館,整合了包括網易嚴選在內的多個品牌;針對整個行業可能普遍存在問題的散裝紙尿褲等商品,拼多多直接“一刀切”,率先於行業全量下架……
重拳出擊打假,是否會影響拼多多的增長速度,外界對此持有不同的看法。相關資料,在11月的第三季度財報上,應該會有所展現,這讓人無比好奇且期待。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曠創投網